安吉现境内规模最大西汉古墓葬 出土大量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土墩全景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土的陪葬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土的陪葬品

 

      为配合天子湖工业园区建设,从去年12月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县文物局联合对园区内的一座西汉土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土墩内是一个汉代家族墓群,其中还发现了一座安吉境内最大的一座西汉古墓,而它的形制不仅是我县历年来考古的唯一发现,在全省也非常罕见。

 

      据了解,这回发现的土墩墓规模较大,南北长33米,东西宽25米。考古人员在土墩内共发现了六座汉代墓葬,和两座南北朝时期的结构完整的马蹄形窑,以及一座明代的砖室墓。

 

      据工作人员介绍,六座汉代墓葬是这次考古的主要发现,其葬制十分统一,排列也很有规律,因此他们推测,这很有可能是一个汉代的家族墓地。最后发掘的七号墓是其中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一座墓,大致在西汉早期。

 

      笔者在现场看到,这个七号墓由一个长斜坡墓道,外加一个长方形的墓坑组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刘建安告诉笔者,这样的葬制叫做甲字墓,主要流行于中原地区;在我们越地,汉代以前不是太常见。

 

      墓坑里明显有两个棺木摆放的痕迹,可惜的是棺木都已经腐朽;但它还是给大家留下了一些小惊喜:这个墓坑拥有两个墓道,除了正中的这条长墓道,在其一侧还有一个与之呈斜角的墓道。这种形制的墓道在安吉考古史上十分罕见。至少这反映了两次的埋葬行为,第二个入葬者追求合葬,因为间隔的时间有点长,跟第一次的墓道不完全重合,就出现了第二次墓道打破第一次墓道这样的现象。

 

      刘建安介绍说,二次埋葬的行为也意味着这里有两批陪葬物品;因此,这个墓地在基础的甲字形之外,多出了一个陪葬坑。在这个陪葬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一个装有一批高温盖釉陶器的木箱,里面装有鼎、盒、壶、瓿、钫等西汉早期比较常见的陪葬品组合。其中的钫是当时的贵族才能使用的礼器,因此墓主人应该是西汉早期的某位贵族。

 

      而且有意思的是,这批陪葬品用到了三个鼎、三个盒、三个壶,这是中原地区才比较盛行的一个组合。刘建安说,这揭示了一个文化融合的现象,其中既有中原的因素,也有越地传统因素,还吸收了部分楚地的文化因素。到目前为止,这里已经出土了一百多件汉代遗物,包括大量的釉陶、铜钱、铜镜等。

 

      除了出土文物丰富,整个墓葬展现出的丰富信息,也让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罗汝鹏告诉笔者,通过发掘,他们了解了汉代大型墓葬的营建过程,这个信息在过去是比较少见的。此外,通过不同墓葬的分析,还可以了解西汉早期的社会情况。不过遗憾的是,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了盗墓者留下的痕迹。

 

      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些文物的价值衡量都处于它值多少人民币的层次上;但实际上这些不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地底瑰宝,给安吉的现代文明和历史文明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