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医学教授” 有啥不同?考古专家解谜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武敬墓志志盖拓片上的文字清晰可见

 

  元代的“医学教授”和当今的医学教授有什么不一样,元代从医者的境遇是否如偏见一样不入九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段毅昨天说,通过对韦曲镇皇子坡元代“医学教授”武敬墓中的墓志铭研究表明,这个元代“教授”不是职称,而更倾向于他的行为。

 

  元代习医者并非方技末流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008年7月时曾对韦曲镇皇子坡村北的元代医学教授武敬墓进行了发掘,当时出土了一方墓主人武敬的墓志。志盖正书“皇元敕授延安路医学教授故武君志盖”16字,墓志以楷书书写,25行、满行25字,共计665字,墓志较简短略,但却记述了墓主人武氏家族历经金、元两代的家族史。

 

  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世家京兆之周至”, “高祖以儒医鸣”,知其高祖是一位著名的儒医。这些年来,陕西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对这方墓志一直做着持续研究。

 

  段毅说,此前多认为宋代以前“医者”与“卜百工之人”同列,地位低下,且多与巫术相混杂,自西汉武帝起历代统治者“独尊儒术”,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均以儒学人才为主,科技类人才均被统治集团列入“方技”类,而被视为末流,习医者也算在其中,虽然历史上也有因医而入仕的记载,但大多入仕者都以自己的医者职业为耻。

 

  但是,从武敬的墓志记载中的“高祖以儒医鸣”这句话可以看出,随着元代对医学的不断重视,从医者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大量儒士籍医而仕成为了一种趋势。武敬墓志开篇以其“高祖以儒医鸣”的记述,应是对这一历史时期对儒医重视的反映。

 

  “教授”在元代或偏向于动词

 

  墓志中记载,墓主人武敬“自元贞始元,授安西医学教授”。有人对“教授”二字产生好奇,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元代的“教授”算哪一级的职称呢?元代的医学教授与现在的医学教授又有什么不同?

 

  段毅通过研究认为,元代的“教授”二字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教授”,它更偏向于动词,理解为他在医学领域传道授业似乎更为妥帖。

 

  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生前是一个大孝子,原文记载为“妣夫人有疾,尝刲臂以救,其天性仁孝若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即使身为医生,在当时重孝的社会环境下,为了医好母亲的病,武敬甚至不惜割自己手臂上的肉为药引为母治病。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元代孝道至上的理念。

 

  段毅认为,这600多字的墓志铭,为研究墓主人生活时期的医学史、关中地区的儒士文人群体,特别是儒医世家,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