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辽宁考古新发现
2015-02-28 10:14:36 来源:辽宁日报 已浏览次
2014年度辽宁考古业务汇报会日前在沈阳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及省内30余个文博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集中公布了2014年度我省重大考古发现。
其中包括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考古发掘、沈阳新乐遗址考古发掘、朝阳半拉山积石冢考古发掘、大连鞍子山积石冢考古发掘、喀左土城子遗址考古发掘、建昌东大杖子北山遗址和杜梨树遗址考古发掘、辽阳苗圃墓地考古发掘、辽阳冮官屯窑址考古发掘、丹东江沿台堡城址考古发掘、绥中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以及如何运用科技手段保护可移动文物。
2014年,在国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在田野考古发掘、水下遗址调查与可移动文物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田野考古工作涵盖遗址、墓葬、城址、窑址等,年代上启旧石器时代中期,下至明代,为研究辽宁先秦、两汉、辽至明各阶段的历史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丰富遗迹和珍贵文物,是研究我们脚下这片黑土地上先民生活的活化石。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
揭示东北亚地区古人类迁徙演变
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地处沈阳东二环与东三环之间,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的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果园和百草园处的Ⅲ级阶地上,海拔高度82米。阶地下即为浑河古道。该阶地为长白山系哈达岭余脉天柱山南麓基座阶地,基底为花岗岩风化壳。这个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阶地南部,面积约8万平方米。2012年至2013年,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09平方米。
2014年4月至8月,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由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发现8处坑状遗迹,出土砍砸器、刮削器、尖刃器、石核、石片、断块等230余件遗物。石器原料包括:石英、石英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砂岩、硅质泥岩、硅质灰岩、花岗岩、角岩、板岩等。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与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秋兵的科研团队合作,进行农大后山遗址的土壤考古学分析研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坑状遗迹平面磷数、坚实度、磁化率、pH值,遗迹内外颗粒分析、遗迹内外成分分析、遗迹内外铁同位素分析、有机质分析、遗迹成因分析等。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相关专家,对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时代遗址2014年考古发掘情况进行论证。与会专家在结合现场勘查及出土石器标本,并听取了发掘工作汇报后,认为该遗址为一处位于河漫滩环境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该地区从11万年前到2万年前文化序列的连续演化。该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揭示东北亚地区古人类的迁徙演变及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直接的资料证据,对于研究现代人起源这一重大国际学术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乐遗址补充性发掘
丰富了新乐上层文化内涵
新乐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由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新乐遗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新乐街道龙山路北的黄土台地上,南临浑河故道,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7月至10月,在新乐遗址考古发掘预留区内进行2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发现新乐下层文化房址3座、灰坑1个和新乐上层文化房址1座、灰坑4个、灰沟1条。出土了大量夹砂陶片,少量的石器、煤精制品等。陶器器形有筒形罐、高足钵、鬲、鼎、壶等,石器器形有石斧、石磨棒、网坠、石叶、磨石等,煤精制品为煤精球形器。通过这次考古发掘,补充了新乐遗址聚落布局的材料。
据专家介绍,此次发掘区内的地层堆积可以分为5层,其中第二层灰褐色黏土和第三层黄褐色黏土为新乐上层文化的文化层;第四层浅黄褐色黏土层为新乐下层文化的文化层;第五层浅灰褐色黏土未发现明确的遗物,推测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地层堆积,5层下为生土。3座新乐下层文化房址均为半地穴式的小型房址,面积在10平方米左右,未发现门道。此次发掘未能发现偏堡子文化的地层堆积,仅出土了数片偏堡子文化时期的陶片。发现了3座新乐下层文化的房址,发现的新乐上层文化的材料也比较丰富,有房址、灰坑、灰沟等,通过整理出土的遗物,发现其更可能是新乐上层文化早期的遗存,表现在多平底器,有弦纹、戳刺纹等施纹方式,陶制稍硬。
绥中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
探究秦汉时期海洋文明
绥中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姜女石遗址是中国秦至西汉前期行宫遗址,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濒临渤海湾。遗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头、止锚湾、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丝屯等地。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该遗址应与秦始皇东巡碣石有关。
2014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绥中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进行水下调查。此次工作重点是对姜女石周边水下遗迹的物探影像数据进行水下确认。包括对姜女石周边海域水下调查与扫测核查,对以石碑地遗址为代表的渤海西岸秦汉宫殿建筑遗址进行陆上调查,以探寻其与姜女石水下遗迹是否存在关系。经仪器检测和人工水下探摸,在姜女石遗址水下发现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60米的四边形疑似人工构筑基台,并且发现人为加工的水下“活石”。60平方米左右的疑似人工平台就是通过多波束、旁侧声呐等仪器显现出来的,再经过水下考古队员进行水下探摸给予证实。水下考古发现,姜女石水下地貌由北往南分别为零乱的大礁石、块石、沙地等。
潜水调查确认姜女石周边水下存在众多较规整石块,并呈现一定规律性。其表现为疑似人工构筑物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相当一部分的石块具有人工断面的痕迹,石块的多个平面相对平整,有的相邻表面之间较为垂直;部分位置见有石块上下重叠或是平面上的有序排列;石块在较大范围之内呈现出有规律的走向与分布。这种现象与石碑地遗址应具有重要关联。由于水下情况复杂,更准确的信息还需要细致的水下调查、水下测绘提供。
考古专家把石碑地遗址作为秦汉帝国面向海洋、向东开拓的考古学遗存来对待,引入景观考古的学术理念,把渤海湾西岸的秦汉宫殿建筑遗址作为滨海建筑景观进行整体研究。石碑地、黑山头、止锚湾遗址分别面对海中的姜女石、龙门礁、红石砬子,显然,当年在规划宫殿建筑时,已经把海中的碣石作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进行了考虑。对与石碑地遗址有关联的秦皇岛金山嘴遗址、石河口遗址进行实地踏查与比较研究,为渤海湾西岸秦汉行宫建筑整体研究提供考古证据。将水下考古与陆地考古结合起来,并开展考古学、历史学、海洋地理、岩相分析、遥感影像等多学科合作,这种工作模式对于今后水下考古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认为,对于该遗址的研究应该从大河文明推向海洋文明的高度予以综合研究。
建昌东大杖子北山遗址杜梨树遗址
发现金代元代军事作坊
杜梨树遗址位于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村东南,距东大杖子墓地约800米。201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大杖子墓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勘探时发现该遗址。明确了墓地及北山、杜梨树遗址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五年考古工作规划。依照考古工作规划,2011年、2012年,发掘了两座大型墓葬。2013年,对大凌河上游进行了区域考古调查。2014年,对北山遗址和杜梨树遗址进行了主动发掘。发掘的目的是明确北山遗址、杜梨树遗址和东大杖子墓地的关系。
在勘探该遗址时,考古专家发现地下2.5米处有较多的红烧土块和大量的破碎瓦砾。为了明确杜梨树遗址和东大杖子墓地的关系,依据东大杖子墓地考古发掘的五年规划,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依据发掘区的形状以及遗迹的分布,杜梨树遗址发掘区域分为南北两个相连的部分,北部为建筑址,即一号建筑,出土了大量板瓦和筒瓦。发掘区域的南部为一个粮仓遗迹,即一号粮仓,为半地穴式建筑。该遗迹中出土了北魏时期的水波纹陶器、刻划莲花纹陶器、莲花纹陶瓦当范等遗物,在粮仓底部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粮食、木炭、红烧土块、筒瓦和板瓦碎片等,并且出土了货泉、铁镞、铁锸等汉代遗物。经过初步研究,可以确定,杜梨树遗址为废弃时间不早于新莽时期的建筑址。
北山遗址位于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自然村村西北,位于东大杖子墓地北面约100米处。201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大杖子墓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勘探时,确定该遗址范围。为了明确北山遗址和东大杖子墓地的关系,依据东大杖子墓地考古发掘的五年规划,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1500余平方米,共发现房址8座,室外灶21座、灰坑28个、灰沟6条。根据出土层位和叠压打破关系,遗迹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遗迹以房址和少数灰坑为主,其中房址均为半地下式,打破生土而建,房内有灶、炕等附属设施。出土遗物有酱釉瓷器、钧窑瓷片、泥质灰陶陶器、布纹瓦、滴水、北宋铜钱、铁镞等;晚期遗迹开口于二层下,包含了遗址中的所有室外灶、多数灰坑以及全部的灰沟。出土遗物有酱釉瓷器、定窑瓷器、钧窑瓷片、泥质灰陶陶器、北宋铜钱以及大量各形制的铁镞等。经过对遗迹及遗物进行的初步研究可以得知,北山遗址的早期遗迹为金代居住址遗迹;晚期遗迹为金末或元代的军事作坊。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
发现北洋水师沉舰
“丹东一号”沉船位于鸭绿江口西南约50公里海域。“丹东一号”沉船所在地曾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时的交战海区。对于“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2013年11月、2014年4月,两次开展调查工作,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沉没战舰为重点,发现了一艘疑似清北洋水师的沉舰,由于对该沉舰的具体身份尚不十分明确,故将其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2014年8月至10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启动对“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运用科技手段,推测出沉舰体量约为1500吨左右,埋深3米左右。铁质残片所用的铁(钢)板材料为炒钢。通过大量的抽沙与测绘,已陆续确认沉舰两侧弦边、艉部、桅杆及部分沉船遗物。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格林机关炮等。
水下测绘图显示,舰体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探明长度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约9米至10米,船体外壳为铁板构造。铁板以铆钉连接,两侧舷边多因崩塌而平摊沙层中。船体外轮廓形态尚可,但船舱受战火及其他因素影响受损较大。抽沙后,填土中多见碎木板、弯曲移位的铁板,并有多处火烧迹象,这些均与史料吻合。
根据水下遗物及相关史料,推测“丹东一号”为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的一艘沉舰。究竟是哪一艘沉舰,考古专家将于今年7月继续实施水下考古调查,以期揭开谜底。
丹东江沿台堡城址
有助于研究辽东地区明代堡城特色
丹东江沿台堡城址位于丹东市振安区楼房乡东城村二组,北距河约250米。根据文献记载,江沿台堡城为明长城“九边之首”——辽东镇长城(辽东边墙)的东部第一座堡城,隶属于险山参将。2014年3月至9月,为配合三湾水库的修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丹东江沿台堡城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8万平方米。发掘的遗迹包括南城门及其瓮城、角台4座、马面两座、马道3条、衙署遗址、关帝庙遗址、房址28个、灰坑8个、窖穴1个、水井1眼,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品。基本廓清了江沿台堡城城防体系、城内布局及单体建筑特点。通过发掘了解到江沿台堡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135米,面积近4万平方米。该城仅在南部开有一门,门外环绕有圆角方形瓮城。城墙四角置有凸出于墙外的角台。此次发掘还对城址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全面的考古测绘,完成了出土遗物的信息化处理等工作。
江沿台堡城址的发掘,对于研究辽东镇长城沿线其他堡城的布局、城防体系等提供了可借鉴的材料,对于进一步探讨辽东地区明代小型堡城的营建特色、防御层次的调整,及明朝中晚期的东北边疆政策均有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
推动辽东半岛先秦时期积石冢形制结构研究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联合挖掘。鞍子山积石冢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后牧村鞍子山山系西侧山脊上。该山脊呈南北走向,海拔165米,积石冢沿山脊分布,长达150米左右。在鞍子山主峰上,还分布有一处遗址,地表分布有大量红烧土,推测与积石冢存在一定关联。
出土22件陶件、41件玉器、36件石器。出土陶器以小珠山五期文化为主,年代应该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磨光黑陶、蛋壳陶、觚形杯、单把杯等具有浓厚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一些陶器使用了快轮拉坯技术,器底留有明显的切坯痕迹,这些技术在辽东地区一般性居住遗址中很少见到。在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出土的玉器中,以牙璧和方璧最具特点,同时也表明了该处积石冢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积石冢是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盛行的埋葬形式之一,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西部地区均有发现。古代的墓葬制度和习俗常常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它是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对复原古代社会意义深远。对于大连鞍子山积石冢的考古挖掘,有利于研究辽东半岛先秦时期积石冢墓葬形制和结构。据专家介绍,该地区的积石冢出现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阶段,辽东半岛史前文化与胶东半岛的龙山文化交往密切,遗址常见同时期的胶东半岛龙山文化因素遗物,为此,有学者把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划归山东龙山文化圈。
在该地区发现和发掘的史前时期遗址主要为房址、灰坑、野外灶址等生活遗址,墓葬遗址极为少见。居住址在整个辽东半岛均有发现,而积石冢遗址主要在渤海沿岸的山脊上发现,规模较大。
东北地区最早的积石冢出现于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末期并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辽河文明的中心。辽东半岛的积石冢则晚于辽西地区,应该是受辽西文化影响出现,延续时间较长,形成了又一个积石冢文化的中心。在分析该地区积石冢文化的基础上,在积石冢形制和结构、居住址与埋藏环境、宗教意识等方面,对辽河流域不同地区的积石冢进行比对研究,探讨两个地区的文化相关性和区别,进一步解析东北地区积石冢文化特点。
辽阳苗圃墓地
发现珍贵壁画及石刻文字
辽阳苗圃墓地位于辽阳市白塔区辽阳苗圃院内。为配合辽阳市政府规划建设储备用地项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5月至9月对辽阳苗圃院内西北部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墓葬92座,包括壁画墓4座、纪年墓1座。其中,土坑墓48座、石室墓43座、砖石混筑墓1座。其中,壁画墓为苗圃墓地首次发现,但是保存较差,壁画是用颜料直接绘制于石板上,有人物、马、牛车等图案。纪年墓的石板上刻划有“建安三年”、“茂安”、“以太安三年春三月十八日造讫师王休盛”、“闻此”、“郭师”、“张乐安曾得”等。出土随葬品约400余件,有壶、罐、长颈瓶、盘、灶、井、仓、奁、盒、铜镜、铜印、铜钱、玉猪等。土坑墓随葬品均放置于头顶棺外的椁箱或墓穴内,多为两件盘口壶。石室墓以陶器为主,为长颈瓶、盘、盆、灶、井、罐等。
辽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300多年,《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襄平即为现在的辽阳。考古专家从2008年开始发掘辽阳苗圃墓地,至今已发掘墓葬近200座。如此大规模的发掘,在辽阳尚属首次。对研究两汉魏晋时期辽东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墓群中的几座壁画墓,均属于西晋时期。对公孙氏割据政权覆灭后的辽东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辽阳冮官屯窑址
丰富了辽金陶瓷史资料
冮官屯窑址位于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冮官屯村,为辽金时期窑址,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考古调查中。2013至2014年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冮官屯窑址第一地点进行发掘,发掘面积为700余平方米,共发掘瓷窑址11座、灰坑80余个、房址3座、作坊址3座。出土窑具、日常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玩具、建筑构件等3000余件文物标本及大量的瓷片。冮官屯窑址目前发现的窑炉皆为马蹄形窑炉,主要由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窑外护壁、窑门外地面等几部分构成,部分窑中还发现了较为清晰的通风道。作坊有加工原料的碾槽、附带碾轮,装卸、烘干装置,晾晒作坊等。
通过发掘,基本确定了冮官屯窑址的性质、烧造年代、工艺特点等。其中冮官屯窑址一号地点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北地区瓷窑址的首次发掘,也是东北地区大型手工工场的首次发掘。目前发现的仅是冮官屯“十里窑场”的一角,却可以窥见当年窑火不息的盛况。从中发掘所见的大量遗迹、遗物丰富了中国陶瓷史辽金阶段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冮官屯窑址的考古发掘,丰富了中国辽金陶瓷史的资料。
朝阳喀左土城子遗址:揭示大凌河青铜时代文化面貌
朝阳喀左土城子遗址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土城子遗址位于朝阳喀左黄家店村土城子屯西南,大阳山北坡台地上,东西400米,南北450米。其年代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延续到汉代,文化层堆积最厚处达2米以上。在土城子遗址的东北角,是一座战国—汉代的古城址。土城子遗址规模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发展较为连续,遗迹丰富。
在对朝阳喀左土城子遗址的挖掘中,考古专家发现了早期遗存的线索,发现了环壕聚落的端倪,对青铜器窖藏的分布范围展开系统调查。该遗址的遗迹以灰坑为主。平面圆形、直壁平底的灰坑数量较多;平面圆形、锅底状的灰坑数量较少。考古专家还在该遗址发现一座升焰式陶窑。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
对于朝阳喀左土城子遗址的考古研究,有助于构筑大凌河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及年代序列,揭示大凌河上游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面貌,探究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复杂关系,厘清大凌河上游地区东周秦汉时期城址的文化特征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通过开展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综合研究,深化对大凌河上游地区古代聚落与城址价值的认识,揭示该地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朝阳半拉山积石冢:为红山文化考古学研究提供崭新资料
半拉山积石冢位于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尹杖子村大杖子组东北约600米处的半拉山顶部,发现于2009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因盗墓分子多次盗掘破坏,2014年9月,经省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龙城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半拉山积石冢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半拉山积石冢平地起建,由纯净的黄色黏土堆积而成。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3米,东西宽约22米,面积约726平方米,冢高约1.5米。冢的北、东、南三面均见用石块垒砌的冢界墙。冢上局部现存有大量的封石。遗物主要来自地表采集、表土层中,可分为陶器、石器和玉器等。其中陶器有筒形器、扁钵式筒形器、“塔”形器、罐、陶人头像等,石器有石斧、石锄、饰件和人头像等,玉器出土两件,均残,1件为玉璧,1件为玉环。
半拉山积石冢的发掘是在朝阳市龙城区境内首次正式对红山文化积石冢的考古发掘,它的发掘不仅为该地区红山文化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分布范围、积石冢群的分布特征等,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根据半拉山积石冢出土的筒形器残片等遗物特征,并对比牛河梁等遗址的陶器文化分期,可以确定该积石冢的年代应为红山文化晚期。
推动可移动文物科技保护
2014年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续加强对可移动文物的科技保护。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的《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辽宁省凌源县小喇嘛沟辽墓出土金银器保护修复方案》、《辽宁省喀左县博物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评审,为实施保护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了《辽宁省辽阳市燕州城遗址出土铁质文物保护修复立项报告》、《辽宁省本溪市五女山山城出土铁质文物保护修复立项报告》编写,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实施了北票市喇嘛洞三燕墓地出土铁质文物、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陶制彩绘文物、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青铜器、朝阳县博物馆藏石质文物、大连市汉墓博物馆藏青铜器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配合考古发掘,对辽阳市苗圃汉墓群发现的墓葬壁画、青铜器进行了现场保护。
对建昌东大杖子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修复是2014年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施科技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建昌东大杖子墓地是东北地区统一时期规模最大的古墓群,目前共发掘墓葬47座,出土青铜器200余件,做工精良,造型精美,但因埋藏因素,大部分青铜器都有锈蚀等病理,部分青铜器损毁严重。为有效保护出土青铜器,该所编制了保护修复方案,并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按照方案设计流程,经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除锈、保护修复材料测试实验、拼对、整形、补配、连接、缓蚀、封护、随色、档案记录等步骤,已完成40余件青铜器的结构性修复工作。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时对建昌东大杖子墓地出土彩绘仿铜陶礼器进行修复。建昌东大杖子墓地共出土彩绘仿铜陶礼器40余件(套),形制较大,规格较高,为确定墓主人贵族身份、战国燕文化范围提供重要研究依据。但因埋藏因素,大多数彩绘仿铜陶礼器有不同程度的损毁。该所编制了保护修复方案,并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按照方案设计流程,经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保护修复材料测试实验、拼对、粘接、加固、补配、缓蚀、封护、做色等步骤,已完成32件(套)彩绘仿铜陶礼器的修复及保护工作。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