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庙头角遗址抢救性发掘出土200多件精美文物

     南浔地底下频频发现“宝贝”。市文物部门近日又传来消息,南浔区千金镇庙头角遗址成功发掘、出土了一批陶器、青铜器等精美的文物。

  据悉,因太嘉河改造整治工程中的河道拓宽影响到庙头角遗址局部,从2014年8月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市文物保护环境管理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堆积丰富,延续时间长,年代跨度大。”说起庙头角遗址的发掘,陈云用这三句话做了概括。原来,庙头角遗址堆积的厚度约50厘米至150厘米,按照时间先后共分四层。第4层年代在距今4000-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时期,少量零散遗物还能够早到约55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第3层年代在距今3000-4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发掘出土印纹硬陶、原始瓷、夹砂陶等陶瓷器和大量碎片;第2层年代在距今1000-3000年左右的汉六朝及唐宋时期,其中一座砖圈叠筑的汉代水井,保存较好,难得一见;第1层年代属于宋代以后至近现代。

  出于保护,发掘出土的200多件文物已移交相关部门。笔者通过陈云提供的实物照片中看到,有不少文物做工精美,稀奇罕见。一个带一小圆孔的骨匕吸引了笔者的注意,“这个应该是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中的一种重要餐具,古人先民利用陶器来蒸煮食物,相应的,产生了骨匕等餐具。”陈云进一步介绍说,从出土位置和器形特征来看,与河姆渡文化中比较多见的同类器物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你看这个!虽然有些破损,但保存的还是比较完整的。”原来,在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一件泥质灰陶鬲,“这种陶器是同时期黄河流域最主要的炊器,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非常少见,其背后应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些都还有待考证。 ”

  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一些自史前至历史时期的一些水井和灰沟遗迹中,由于埋藏深度大,此次发掘中出土了不少难得保存至今的一些有机质文物,特别是出土一些良渚文化至秦汉时期的竹编竹根、稻谷壳、葫芦、桃核、瓜子、苇叶,及猪骨、鱼骨等动植物遗存。“这些都可直观反映当时南方地区先民的部分日常生活内容。 ”陈云表示。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