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州署遗址出土1.2万余枚北宋铁钱

      1月26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有关绛州州署遗址考古发掘最新成果,在考古队为期20个月的考古发掘与清理出土遗物时,发现了数量特别多的北宋铁质钱币。截至目前,初步统计出土的北宋铁钱已超过1.2万枚。

      绛州州署遗址位于新绛县城内,发现的铁钱均出土于绛州州署大堂前院落两侧区域,从目前除锈处理后的几十枚看,多属北宋中、晚期。种类包括宋神宗时期的“熙宁通宝”(1068年),宋哲宗时期的“元祐通宝”(1086年)和“绍圣元宝”(1094年),宋徽宗时期的 “崇宁通宝”(1102年)、“大观通宝”(1107年)和“政和通宝”(1111年)等六种年号,皆为篆书和楷书两种样式,数量以 “政和通宝”为最多。根据文献记载,中国铁钱始自西汉初期的铁“半两”,至北宋时期达到铁钱使用的一个高峰期。北宋一朝铁钱的使用,开始仅限在川峡、陕西等地,沿袭旧制采取铸造和使用铁钱的政策。河东路在北宋之初,采取铜铁钱并行的政策,到徽宗之时,河东路则只专行铁钱,并且在元丰二年(1079年)设立了“大通监”监铸铁钱。绛州州署遗址铁钱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北宋一朝的货币政策和政治形势的走势。

      该项目领队、省考古研究所杨及耘介绍,河东地区的铁质钱币在北宋铁钱中素以样制精好、字口深峻、棱角分明、书法精美而著称。其铸造方法与铜质钱币一样,采取以新铸铁钱在沙模范上按印再铸新钱的做法。绛州州署遗址出土的北宋铁钱充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冶炼铸造技术和书法艺术水平,为我们研究铁质钱币这一类较特殊的币种发展和演变及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铸造、书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实物研究资料。

      此外,绛州州署遗址还清理出数量不多的炉灶遗迹和坩埚遗物,是否与发现的大量铁质钱币存在归属关系,还需要考古学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