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洞深处人烟 黑龙江首现战国两汉洞穴遗址(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理洞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洞穴内发现的夹砂黑陶残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柱状横耳

千年古镇的奇怪“狼洞”

多年来,尚志市考古所副所长邓树平一直沿蚂蜒河流域进行科学调查。8年前的5月28日,邓树平在亚布力的一座山上发现了一个洞穴,洞口高40厘米,仅能让人平躺侧身进入。

“这个洞口像是狼扒出来的,应该是个狼洞。”附近的村民说。可是邓树平还是爬进了洞穴。洞内宽1.5米,高度仅能容人爬行,可是洞穴很深。由于没有照明器具,邓树平没有深入进行调查。他仅在洞穴周边进行了例行的文物调查,捡拾了些诸如陶器残片和石器的古人类遗留物。

亚布力坐落于张广才岭西侧,距张广才岭主脉30公里,蚂蜒河由东向西蜿蜒而去。“狼洞”对于这个多山的地方来说并不新鲜。而古人类的陶器和石器在此也早有发现。1985年,亚布力北砂场遗址发现,将这里的历史追溯到距今5000~8000年之久,遗址发现了一座较为完整的半地穴式房址,出土了几件完整的带几何图形纹饰的陶器和石器,房址内发掘的三孔联璧堪称“国宝”。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镇,更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金代窖藏古钱币,包括唐、北宋的古钱币。

都说几千年前就有古人长期穴居在此处的山里,可是穴居的地点在哪里?但在当时,由于没有过多掌握相关的洞穴方面的知识,对这个“狼洞”,邓树平仅做了相关的文字记述便离开了。此后几年,他不止数次动过彻底查清这个“狼洞”的念头,可是都没有成行。

8年6次科学调查

2005年的春天,邓树平带上手电第二次来到这个洞穴,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寻该洞穴周围是否存在古代岩画、石刻之类的古人类文化遗留。此次发现该洞穴顶部南侧的岩壁上有些类似刻凿的图案。由于没有发现洞穴内有古人类文化遗留,所以他也没将那些图案与“人为”联系到一起,只是将其划入自然风化形成。

2006年3月,邓树平在村民向导的陪同下,沿此山向北、向南做了更为细致的遗址调查,在距此山半径约2.5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依次排列的遗址10处,经常可以发现桥状耳、柱状横耳,鬲足、乳突状纹陶片,文化类型一致,断定为同一时期。

为什么唯独这座山上没有任何发现?会不会那个“狼洞”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古人穴居遗址呢?2006年5月,邓树平再次登上东山,仔细寻找。

这几次调查,邓树平和村民向导在山上一待就是几天。困了,就睡在用塑料布和泡沫板临时搭成的“塑料棚”里;饿了,就跑到看山人那里“蹭饭吃”;渴了,就到河里舀水喝。“不过,我们还没有喝坏过肚子。”邓树平笑着说。

这位村民向导见证了邓树平多年调查的经过。他与邓树平相识近十年,每逢进山,邓树平都会请他结伴而行,因为他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在山里从不会迷路。

邓树平的村民向导是个少话的人,但说起这几年给邓树平当向导,他还是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年邓树平吃了不少苦。”一次,山上的温度骤降,邓树平和他准备不足,半夜冻得发抖,就跑到山下睡在了农家的包米秆子里,由于太冷,还点燃了一些包米秆,结果一觉醒来,“我们身上就像是耗子的味。”

2007年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尚志市文管所在所长何树岭的带领下对全市部分乡镇开展普查工作,“这也是建国以来,尚志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细致普查。”何树岭说,“此次重点是调查洞穴遗址和新、旧石器早期遗址。”

2008年4月28日,邓树平再次进入“狼洞”,并直接在洞口进行了打探坑作业,可是挖完长宽50厘米、深90厘米的探坑后,还是没有发现能证明“狼洞”内曾被古人用过的一点痕迹。“再爬进去一点,再打个探坑试试。”邓树平想。后来,他在洞穴3米处,又开凿了一个长宽60厘米的探坑,在挖到70厘米深处,发现了一层石板和两块夹砂黑陶残片。

这些发现让邓树平喜出望外,8年的功夫没有白费。这可能是继1950年依兰发现倭肯哈达洞穴墓葬以来,我省第二个被发现的洞穴墓葬。他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做了汇报。

洞穴身后的千年谜团

5月6日傍晚,黑龙江省考古所专家赶到亚布力,查看了东山的地形,决定第二天一早登山探查洞穴。记者也闻讯赶到,希望可以和专家们一起登山。可是天公不作美,第二天一早下起大雨。根据雨天不作业的有关规定,专家们返回了哈尔滨。

邓树平看着窗外的大雨也是分外焦急,他担心随着时间的拖延,这个洞穴会被其他人偶然发现,盗掘文物。他的担心从4月28日就已开始,他的焦急甚至传染了村民向导,一夜醒来,两人都起了满嘴大泡。

5月8日随着天气的放晴,省考古所的专家返回亚布力。记者也再次赶到亚布力,可是却没能赶上上山的时刻。与以往只拿个小包上山不同,邓树平与村民向导各背了一个行囊,各重约20公斤,里面装着各种工具,当然也装上了食宿的东西。因为邓树平决定与专家一起打开洞口后,就住在山上看守。

经过专家的测量,洞内最高处1.2米,洞口高度最低,洞深8米半。据推测,洞内原始高度在1.9米以上。从洞口痕迹看,这个洞口虽然高度仅为40厘米,但邓树平并不是这里的第一位“今人访客”,在此之前还曾有人爬进来。“可能是躲雨的、可能是进山采药的,也可能是猎奇的人。”邓树平说,可是由于洞内幽深,他们都没敢向里深入。看着这个洞穴,省考古所的专家开玩笑地对邓树平说:“也只有你敢往里爬。”在洞内的深处,专家们在洞壁上发现了用火后烟熏的痕迹。

下山后,专家们把邓树平拉下山来,连夜赶到了尚志市文管所,想要亲眼看一看邓树平在洞里面发现的陶片。为了得知结果,记者也随后赶往了尚志。

核对实物后,省考古所专家张伟断定,古人类曾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在此洞穴居住过。此结论得到了省考古所另一位专家赵勇军的认同。这也是我省首次发现战国两汉时期的洞穴遗址。

根据洞穴和周边发现的陶器类型分析,邓树平提出,在此居住的人类有着“团结文化”的因素。据介绍,“团结文化”主要分布在我省绥芬河流域和俄罗斯滨海地区。对此,赵勇军也表示赞同。“有可能是汉文化东浸时与张广才岭东部的团结文化发生碰撞后,产生的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渐浸地段的一种文化。”邓树平说,“至于洞穴下部是否存在其他的古文化遗存,只有等待科学的发掘后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

目前,调查工作正在进一步进行中。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