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考古专家揭示人类定居青藏高原原因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考古研究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在距今3600年前后,气候开始变冷的背景下,农业技术革新是促成人类大规模永久定居在青藏高原的主要原因。

      兰大研究团队通过对早前发表的考古调查报告进行梳理发现,青藏高原超过七成的史前遗址分布在其东北部,这一地区是古今人类进入青藏高原腹地的重要通道。研究人员因此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开展细致的考古研究和精确测年工作。

      以陈发虎、董广辉、张东菊等为主的研究团队从2008年至今对青藏高原东北部200余处史前遗址进行调查,选择在考古地层保存完整的53个新石器——青铜文化遗址开展了动物和植物遗存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用炭化植物种子直接测定了63个AMS碳十四年龄,并开展了骨骼碳氮同位素的分析工作。

      根据新获得的数据,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发现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上的活动从短期季节性游猎,到大规模永久定居,经历了漫长的适应过程。古人类大规模向青藏高原扩散发生于距今3600年之后,以大麦为主的麦作农业为当时人类提供长期的食物来源。

      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三步走”模式:距今5200年前,旧石器人群在青藏高原低强度季节性游猎;距今5200年前至3600年前,粟黍农业人群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2500米以下河谷地区大规模永久定居;距今3600年以后,农牧混合经济人群向高海拔地区大规模扩张。

      陈发虎表示,过去学界一般认为,温暖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促使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主要因素,但史前人类恰恰是在全球气候变冷的背景下才向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大规模扩张的,农业技术革新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作为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和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是人类最难生存的极端环境之一,其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缺氧问题对人的生理和生计构成了双重挑战。研究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历史,对认识人类如何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以及藏族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