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人四千年前穿上了丝绸 “钱山漾文化”正式命名

      昨天,中国考古学家在湖州召开的“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暨钱山漾遗址学术研讨会”上,命名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钱山漾文化。

      至此,浙江史前的考古学文化又添新成员。

      4000年前湖州先民有丝绸穿

      钱山漾遗址位于湖州市城南钱山漾东岸南头。2006年,这一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湖州本土考古前辈慎微之1934年夏发现的。那年大旱,他借湖水下降之机,在湖底发现不少石器。

      1956年和1958年,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两次挖掘遗址,主要发现有:居住遗址两处,系干栏式建筑;

      石器工具有墨绘回纹斧、斜柄刀、犁形器、耘田器、镞等;

      陶器有鱼鳍形足的鼎等;

      竹编有篮、谷箩、簸箕、竹席等;

      木器有木桨、木杵等;

      原始纺织物有草编、丝麻织物,其中绢片、丝带和丝线等丝织品,经测定均为蚕丝,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家蚕纺织品实物之一。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临近河流与山丘的平地,湖州先民已在这里过上了“饭稻羹鱼”的生活,他们有酸枣、毛桃、菱角吃,也有稻谷、芝麻、花生吃,甚至还有丝绸穿……

      很长一段时间,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遗址距今4700多年左右,属于良渚文化。

      为研究史前环太湖搭建新平台

      2005年和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市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第三、四次发掘。特别是在2005年发掘时,区分出钱山漾一期和二期两期史前遗存,年代均晚于良渚文化。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丁品研究员解释:“这两次发掘中发现,钱山漾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的文化面貌与良渚文化完全不同。”

      当时,考古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良渚文化的突然消亡至今都是一个谜,此次出土的器物与典型的良渚时期出土的器物截然不同,比如在良渚晚期常见的T字足鼎、双鼻壶等均未发现,但这些器物又与良渚之后的马桥时期相差甚远,其个性特征十分鲜明,如一些大的鱼鳍形足鼎、足根内侧有凹窝的扁侧足鼎、高把浅盘豆、圆足盘、盆等器物,十分耐人寻味。”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从器物组合及其特征、分布范围来看,“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作为一个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已经比较清晰,文化面貌独特并有充分的考古地层学证据,因而支持将“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正式命名为“钱山漾文化”。

      中国考古学原理事长张忠培教授说:“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的发现为环太湖地区的史前序列的研究新搭建了一个平台,使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考古学术研究踏入了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