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兵部尚书张时彻墓前的两匹石马昨重见天日
2014-11-19 15:00:44 作者:张楠 王波 来源:钱江晚报 已浏览次

老赵是工地的送桩工。昨天清晨5点多,他将一批桩送到古林秋实路上杉杉工业园区一个工地上。
早上7点多,工地上多了些人,围着挖掘机看。好奇的老赵挤上前去一看,哟,怎么有匹石马。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10米外又挖出了一匹石马。
两匹石马和正常的马一般大小,栩栩如生;马鞍、马鬃以及石基座上的祥云也是纤毫毕现,可惜的是没有马头。
这石马什么身份,围观这么多人,谁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一时激动,老赵报警了。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联系了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谢国旗。他告诉记者,这两匹石马是明代兵部尚书张时彻的墓前石刻,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据史料记载,1577年,出身于鄞县张家潭张氏望族的张时彻去世,葬于故乡鄞县古林张江岸村。在古林镇老人的记忆中,张时彻的墓园面积约10亩,前有牌楼,后有两列对称的8尊石像,分别是人、马、羊和虎,还有一座假山。古墓外围有围墙和小河环绕。
可惜的是,岁月变迁,解放前牌楼在一次大风中被吹倒,解放初张时彻坟被拆,文革以后,墓道7座石像被敲掉当作晒场地基;石马和其他石刻都埋在了地下。
谢国旗说,他们一直知道这块地下埋藏宝贝。以前处于保护文物的考虑,一直没有挖掘过。
如今这块地要建造厂房,他们决定进行抢救性挖掘。昨天早上的挖掘正是他们的安排。
目前,他们已经抢救出了两匹石马,可下面还埋藏着什么宝贝,他们还不得而知。抢救性挖掘将持续到今天。
张时彻(1500—1577),字维静,号东沙,又号九一,汉族,鄞县布政张家潭村,就是现在的鄞州区古林镇人。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南京兵部尚书,算得上宁波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
55岁那年,张时彻遭奸臣严嵩父子的陷害,被迫弃官回家。
2005年,鄞州区古林布政张江岸自然村在动迁时,曾经抢救出一尊文臣石像,连底座高3.22米,净高3.02米,头高0.82米,肩宽1.05米,为梅园石材质。头戴幞头式官帽,姿态淡定雍容;双手捧笏,自信坚毅;身穿连体袍服,袖宽而大,几欲垂地,显得潇洒飘逸,风度翩翩。经认定,石像和此次挖出的石马,同属于墓前石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