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出土武周时期的墓碑 至少有5个“则天新字”
2014-11-17 09:46:41 来源:西部网 已浏览次

图为墓碑一处

碑林新收藏的武周时期碑,专家正在解读碑文

碑文记载了西安的地名“韦曲”和“凤栖原”

唐武周时期造的“月”字
今年夏天的一天,在西安城南一工地,两截残碑散落在土里,文物专家张安兴轻轻拨去碑额上的浮土,“大周”二字显现,这让他大为惊喜,难道这是罕见的武周时期的墓碑?
张安兴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他的推测是对的,这是一通“大周故郢州刺史杨府君之碑”。这块墓碑成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存藏的第一块武周时期的墓碑,珍贵异常!
面世
工地出土武周时期的墓碑
昨日上午,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院内,该通石碑已经经过修复,静静地躺在那里,为人们呈现着一段大唐、武周时期的历史。该墓碑通高300厘米,厚32厘米,最宽处102厘米,碑额碑身连在一起,其中碑身高185厘米,碑额篆书题“大周故郢州刺史杨府君之碑”,碑文楷书和行书两种书法穿插,共计34行,行62字不等,碑文共计2500余字。
西安碑林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安兴说,今年夏天的一天,他们接到群众电话称,在长安区航天大道附近一工地发现一块墓碑。他们立即赶到现场,发现该墓碑已经断成两截,散落在工地上。碑额为螭首,拨开碑额上的名字,呈现出“大周故郢州刺史杨府君之碑”,在碑文开头则是“唐”,他立刻意识到该石碑应该是大唐与武周时期的墓碑,其文物价值极其珍贵,后经过对方同意,将墓碑拉回碑林博物馆。
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王原茵说,他们馆里有几十方武周时期的墓志,但是武周时期的墓碑这还是第一通,历史价值颇高。为何墓碑少呢?王原茵解释说,由于墓志是放在坟墓里面的,所以容易保存,而墓碑则是竖立在坟前的,容易遭到破坏,即使没有破坏的,时间久了,也会因为风化等原因看不清上面的字。该碑估计在唐代就已经倒下埋进了土里,因此保存较好。
发现
至少有5个“则天新字”
经过几个月的修复,该墓碑已经被粘接到了一起,成为最初的一体。专家们也开始对碑文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碑林博物馆馆长赵力光说,他们惊喜地发现,该墓碑中出现了几个武周时期特有的“则天新字”。
公元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李旦,自己登基称帝,并改国号为“周”,她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文字上,创立了则天新字(也称则天文字)。关于则天新字究竟有多少,由于武则天命人所作的、收录有所有则天文字的《字海》已经失传,历来众说纷纭,有12个、18个、19个等说法,目前学者争论不一。
在这些新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武则天后来给自己取名的“曌”字,据说该字是一和尚误揭了榜文,最后只得将仅认识的自己的名字写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字——曌。后来,武则天作了皇帝,据说还为这个字作了一首打油诗:“日月当空曌,则天长安笑;一朝作皇帝,世间我最傲。”
在则天新字中,大多属于象形和会意字。赵力光说,这次在碑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至少5个新字,分别是“天”、“地”、“日”、“月”、“授”。作为一通刻立于唐武周时期的碑刻,为研究“则天新字”这一重要文化现象提供了宝贵资料。
碑文
是研究弘农杨氏重要文献
赵力光说,这通唐碑的征集丰富了碑林唐代碑刻藏品,碑文中记载了隋末唐初的多次战争,是研究中古时期弘农杨氏家族(弘农,郡名,被称为天下杨姓第一望族的策源地;弘农杨氏始自西汉丞相杨敞,之后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如魏晋时期的“西晋三杨”,北魏公室大族杨播兄弟,隋开国皇帝杨坚,李唐时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杨家将等。此外还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万里等)的重要文献资料。
此外,对于碑文内两种书法穿插,专家解释,因唐太宗喜好行书,故唐时流行行书入碑;该碑刻碑额上写着“大周故郢州刺史杨府君之碑”,碑文中却记载的是“唐……”,对于“大周”与“唐”并存的现象,专家介绍,因为武周与唐的更迭,并不是血腥的武力而为,比较温和,所以武周时期的墓志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两大谜团待解
谜团一:碑主名讳被毁身份成谜
根据碑文记载,墓主姓杨,生于隋朝的开皇三年(583年),卒于唐太宗时期的贞观十八年(644年),享年61岁。初葬于韦曲,684年其次子将其迁葬到唐长安城南的凤栖原。
根据碑文介绍,碑主的曾祖杨播,后魏曾任广平王记室散骑侍郎,鲁阳郡守。祖杨超,后魏拜左光禄大夫,骠骑将军,平阳郡公。父杨荣,后周任司辂大夫,车骑将军,文、邓二州刺史。碑主在隋大业十年(615年)始任右屯卫,后来曾随隋炀帝征讨辽东,归唐以后,多次跟随唐高祖、太宗参加隋末唐初平定全国的战役,后官至左光禄大夫,贞观元年,封沁源县开国男、郢州刺史等职。郢州在今天的湖北武昌一代,刺史是当地的行政长官。
赵力光说,府君是对死者的尊称,在碑文最后“公讳”之后应该写碑主的名字,遗憾的是之后的字被毁,这也令其身份成了难解之谜。
谜团二:碑文中为何多字被凿毁?
在碑文中,专家发现有多处文字被故意凿毁的情况,这是何缘故呢?
王原茵说,古代如果碑文特别好,会有很多人去拓片,有的人拓完后故意凿毁几个字,这样后来的人就拓不全,他的就会更珍贵。
此外,有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中只剩明字,其被毁的原因可能是684年共出现过三个年号:唐中宗于嗣圣元年二月初六(684年2月26日),被武则天废黜;第二天唐睿宗继位,改元“文明”;当年9月6日因哈雷彗星出现而改元“光宅”。可能在写碑文和立碑时,年号变了,故部分文字被毁。
至于该碑文个别字被毁究竟是何原因,还不是很清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