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发掘一处古墓群 唐代土坑墓中现白骨残骸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赤溪遗址唐代土坑墓中惊现腰缠“皮带”的骨骸。

      2000年前的“刀把形”墓葬里藏着什么“宝贝”?峡江地区罕见的唐墓又有哪些葬俗?日前,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位于丰都县名山街道农花村的赤溪遗址群的考古发掘中取得重要收获。

      该遗址群作为2014年度三峡水库消落区考古发掘项目,由赤溪遗址、赤溪墓群和溪嘴墓群组成,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发现汉至六朝、唐、宋等时期各类遗迹共52座,出土遗存约200余件(套)。11月4日,本报记者独家前往打探考古发掘成果,为您揭开了先民遗留的神秘“面纱”。

      “刀把形”墓葬中

      惊现2000多颗五彩串珠

      在本次赤溪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8座“刀把形”墓葬,其埋葬方向分别按顺江、垂江的方式分布开来。

      “这些墓葬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刀把形’恰好是东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徽征。”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队员、赤溪遗址群考古现场负责人牛英彬介绍,这些发现对于研究东汉至六朝时期丧葬习俗、家族墓地的营建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翡翠绿、玛瑙红、香蕉黄……记者在保管出土器物的库房内看到,五彩斑斓的串珠密密麻麻地铺散开来。其中,最小的如米粒大小,其穿孔如针眼一般;最大的直径也不过1厘米。本次共发现2000多颗大大小小的串珠,全部出土自一座六朝时期的墓葬。据推测,串珠大多为琉璃质地,红色的有可能是玛瑙,白色、绿色则有玉的成分。

      牛英彬说,考古队员进入墓室探察时,发现墓室干净且空旷,由此推测这里曾有盗墓者“光临”。而2000多颗串珠是在墓室角落的地下稀泥中发掘的,“它们应该是附在墓主人身体上的装饰品,并随之下葬地下深处,才逃过一劫。”

      为什么一间墓室内会有如此众多的串珠?专家推断,一方面说明墓主人的家庭背景相当殷实,随葬品彰显华贵之气;另一方面串珠在当时可能也是流行之物,其五彩的颜色有“五行”之意,可能为当时人们把玩之用。

      唐代土坑墓中

      意外发现一具白骨残骸

      “赤溪遗址集中出现的一批唐代墓葬是本次发掘的重要突破。”牛英彬介绍,唐墓对于峡江地区来说十分罕见,这更新了此类唐墓的类型、特点和物质文化面貌的研究资料。

      为什么唐墓在峡江地区稀少?专家目前也尚未得出结论,仅推测除了文物保护有待加强的原因外,也可能是唐代葬俗的差异化导致。

      在本次发掘中,共有6座唐墓,其中就有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葬俗。土坑墓均为小型竖穴墓,其出土的随葬品有瓷双唇罐、砚台、开元通宝等唐代独有的代表物品;而瓮棺葬则是指将尸体殓入瓮、盆等葬具中,然后下葬,此次墓葬中主要发现的是“瓷四系瓮”。

      在唐代土坑墓中,本次考古还意外发现了唯一一具白骨残骸。其身高约1.5米,性别有待鉴定,头骨部耷拉在左侧,手部好似环抱胸前,右脚略微弯曲,整体呈平躺状。值得一提的是,骨骸的腰间竟有一排青色铜片,整齐排开,十分抢眼。“这是一条唐人的铜带銙,可理解为现代人皮带上的带扣。”牛英彬说,这些饰品除了起装饰的作用外,也能对“皮带”起到保护作用。

      宋代房址里出土两颗象棋棋子

      反映当时人们生活趣味

      除了墓葬,赤溪遗址群中掩藏的宋代房址也是考古队员们的重要收获。该房址残长14.8米,宽7.8米,虽北、东两面破坏严重,但台基西侧的石板上所刻的“宋匠勿”三字、灶坑里的半球形红色烧结物,以及柱础石、墙基石、排水沟等遗迹保存尚好。

      牛英彬称,宋代房址的发现对研究宋代房屋建筑技术、布局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不同时期建筑材料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有趣的是,考古队员在该处的出土器物中意外发现了刻有“炮”、“马”字样的两颗中国象棋。“在以往的房址考古中,象棋的发现并不常见,此处出土象棋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趣味。”牛英彬说,宋代的中国象棋广泛流行,除了因火药的发明新增了火字旁的“炮”外(和现代无异),还增加了“士”、“象”。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