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萧后凤冠已照X光 发现四根发钗一些带状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年7月,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冠饰从扬州运往西安修复,当时引发了多方关注。目前,修复工作进展如何?

 

      昨日,记者从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了解到,专家在给冠饰做X光探测后,发现了四根发钗和一些带状物,对其外形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最新进展:萧后冠饰轮廓显现

 

      去年,隋炀帝墓在江苏扬州的发掘震惊全国,其中隋炀帝萧后墓葬出土的冠饰,国内罕见,但保存状况极差。

 

      从残留痕迹判断,冠饰原来放置在一个漆盒中,但漆盒已完全腐朽,仅存痕迹。从考古清理出来的情况来看,萧后冠饰整体呈不规则球形。能够看到暴露在外的花柄、花托和花蕊,均用不同的材料打造成。但铜质花柄遭严重腐蚀,或残断,或变形;鎏金铜片花托完全腐蚀,或破碎,或移位;玻璃质花蕊严重风化、表面粉化,且脱离原位。

 

      为使这一极为珍贵的出土文物得到科学保护,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对萧后冠饰开展系统的保护与合作研究。之所以选择在陕西修复,是因为陕西曾经修复过唐代李倕(音chuí。唐朝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后人)的冠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次萧后冠饰的修复,还是由曾修复李倕冠饰的三秦学者杨军昌研究团队担当。

 

      杨军昌告诉记者,目前他们为冠饰做了X光,透过X光片,萧后冠饰轮廓已清晰显现,他们对其外形结构已有了初步认识。

 

      与此同时,专家还在冠饰上发现了四根发钗以及一些棱齿边的带状物(或与佩戴有关),这些新发现为日后的三维模拟复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修复:先在电脑上建模型

 

      如今,萧后冠饰还保存在厚厚的石膏之中,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一边进行着各种检测分析工作,一边尽可能地将石膏减薄。当年,中德文物保护专家合作用了约两年时间,才完成了唐代李倕冠饰的修复与研究工作。

 

      杨军昌说,李倕冠饰的修复和复原,专家们也留有遗憾和教训,比如,虽然所有饰件位置的确定都有考古依据,但有的饰件位置可能仍不是原始位置。主要是因为李倕冠饰在出土时,由于墓葬填土的挤压,已经变形,有些饰件也发生了移位,尤其是有机质材料,比如纺织品已经完全“土化”。这次面对级别更高,保存相对完整,修复难度更大的萧后冠饰,同样要用大约两年的时间来开展修复与复原研究。杨军昌和他的研究团队计划首先完成各项无损探测,比如X光探伤、工业CT检测,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萧后冠饰结构研究,另一方面开展实验室考古,以使萧后冠饰得以尽可能地完整复原。

 

      在建立模型、专家意见、考古依据和样品分析检测结果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萧后冠饰的“原始结构”之后,才会将冠饰从石膏中取出,开始正式的修复与复原工作。这次,杨军昌决定实验室清理工作要更慢一些,要让科学数据和分析结果“说话”,少留遗憾。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