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市考古发现东汉土坑墓葬与南宋建筑基址

东汉土坑墓葬系在宁波老城区(明州罗城)范围内首次发现,其上为宋代遗存叠压破坏,侧面被一条冲积沟打破。墓葬残长280、残宽330、残高50厘米,无棺椁,底部铺有木板。随葬器物放置于木板之上,主要见有陶罍、瓿、壶、罐、钵的组合,另见有“大泉五十”铜钱1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宋建筑基址(局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汉陶钵

 

      10日至10月21日,为配合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西区二期地块开发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1300多平方米。考古发掘过程中,主要发现有东汉土坑墓1座、南宋建筑基址(柱基)1处、清代土坑墓4座、清至民国时期水井4口;出土完整及可复原遗物559件。

 

      东汉土坑墓葬系在宁波老城区(明州罗城)范围内首次发现,其上为宋代遗存叠压破坏,侧面被一条冲积沟打破。墓葬残长280、残宽330、残高50厘米,无棺椁,底部铺有木板。随葬器物放置于木板之上,主要见有陶罍、瓿、壶、罐、钵的组合,另见有“大泉五十”铜钱1枚。

 

      南宋建筑基址(柱基)叠压于明代文化层下,已发掘部分东西长33米,南北宽18米,发掘时共揭露出21个承重柱基,由北至南分为五排,其中第一、二排各7个,第三排3个,第四、五排各2个。各柱基间距2.1-4.8米不等。柱基做工比较考究,系先在平面上挖边长1.3-1.5米左右、深约0.3米的方形基槽,在槽内打下5-13根长2米左右的木桩,桩顶砌毛块石,片石填缝,石上筑一层泥土一层瓦砾的间隔夯层,泥土层厚13-15,瓦砾层厚8-10厘米,内含南宋青瓷碎片等遗物。泥土与瓦砾间隔夯层覆盖全部的21个柱基,连成整片基址,然后再在柱基之上放置不规整的石板或垒砌一层毛石。类似做法的柱基遗迹在同在宁波城区的南宋天封塔塔基发掘时曾有发现,但从此次发现的柱基排列方式并结合地方文献记载分析,基本可排除该柱基遗迹为塔基的可能,其功能与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按历史文献记载,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在今宁波地区设立明州,以境内四明山为名;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自小溪(今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迁至三江口一带,至今已近1200余年。此次宁波老城区(明州罗城)内东汉土坑墓葬与南宋建筑基址的发现,为研究宁波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