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富阳多条古驿道遗迹急需保护 挖掘需更多线索

葛溪古道,苏东坡拈吟成诗

龙马古道,徐霞客写入游记

“一路骑行,沿途我们看到了苍翠的塔山、参天的古樟、二品大员方廉的墓址,更感受到了葛溪古道深厚的历史文化遗韵1张建龙是富阳市户外运动协会的负责人,上周六会同8名山地车车友冒雨完成了新登葛溪古道的体验之旅,对千年古道赞不绝口。

富阳的古驿道有很多,主要分布在新登、永昌、渌渚、受降、场口、龙门等地,《古城新登》中记载的就有新富古道、南津古道、新临古道、湘溪古道等。

4月上旬,富阳展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普查人员在对古驿道进行专题调查时惊喜地发现,新登境内有苏东坡诗中吟咏的葛溪古道和徐霞客写入游记的龙马古道。消息一传出,这些极具历史人文底蕴的古驿道很快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关注,激发了大批驴友的兴趣。

古代驿道富阳有不少

“知道吗?苏东坡有首诗《新城道中》,写的就是当年新登乡村春雨初晴的美景呢。”和记者谈起葛溪古道的历史来,新登中学退休教师张宝昌顿时滔滔不绝。

张宝昌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乡邦文化。他解释道,据《新登县志》记载,在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当时,新城(即现在的新登镇)为杭州属县,县令晁端友与苏东坡是同科进士。有一次,晁端友携子晁补之拜见,苏东坡十分欣赏晁补之的才华,在其盛情相邀之下,应允来年春天到新城一游。而《新城道中》这首诗正是苏东坡当年走驿道到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创作的。

张宝昌根据苏东坡存世的一些作品,还原了这条长35公里的葛溪古道路线:从新城出发向北,塔山→潭山头→湘主→湘溪→三溪口→洞桥→万市→南新→临安→杭州(这是苏东坡回杭州的路线)。张宝昌说,当年苏东坡至少来过新城二三次,行走路线大致是:东路——走驿道经富阳入境,西路——经临安折入葛溪古道。

由于苏东坡多次往返于葛溪古道,留下了《新城道中》二首、《塔山对雨》诗画、“登云钓月”笔迹(后被毁)等许多诗篇及传说,因而当地人把葛溪古道又称为“东坡古道”。

记者了解到,位于龙羊山区,还有条龙马古道。据受降中学教师朱健文说,这条25公里长的龙马古道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走过的,因此当地人也称之为“霞客古道”。

“环坞一区,东西皆石峰嶙峋,黑如点漆,丹枫黄杏,翠竹青松,间错如绣,水之透壁而下者,洗石如,今虽久旱无溜,而黑崖白峡,处处如悬匹练。”

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初四,徐霞客游玩了杭州后,从余杭、临安,经高坎、下圩桥(今夏禹桥)、全张、乾坞岭,最后从南新折入龙马古道。在《徐霞客游记》卷二“浙游日记”中,就详尽地记录了他经过这条古道到富阳的过程。

遗迹尚存急需保护

往北出新登镇一里路,就可到“东坡古道”的起点塔山。塔山南濒秀丽的葛溪,山脚可看到很大的石柱础,那是当年忠烈祠遗存。1966年富阳县政府在原址修建了新登战役烈士陵园。

继续往西行,就达湘河,当年苏东坡曾牵马乘竹排过溪,到了明朝嘉靖年间,乡人郎益募资修建廊桥,成为富阳目前唯一一座古廊桥。

灵隐洞、马岭关是“霞客古道”在万市镇境内的两个重要节点。灵隐洞地处洞桥村,目前已探明的达350米深,早在晚唐之前就存在了。而马岭关是古道的终点,马岭城墙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高三丈,宽丈余,长六十余丈,大青石条砌就,如今城墙四周是大片大片的茅草。

“现在大多数古道已经逐渐被人遗忘,很难寻到确切的踪迹了1张建龙说,他们在沿着葛溪骑行的时候,发现就算是残留下来的古建筑也已经不多了。

“古驿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可惜当地老百姓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1富阳广播电台的老王参加了上周六的“霞客古道”毅行团活动,他说沿路几乎看不到古石板路,就算有,也时时被野茅草挡路。

遗址挖掘需更多线索

“我们石亭子自然村与桐庐交界处也有一条古驿道呢,古驿道要翻越5座岭,其中的门岭就属于富阳的。”记者在富阳市文物馆采访的时候,遇到了洞桥镇文体站的汪利民,他听说记者在采访古道,热心介绍起当地村民的新发现。

“其实,像‘霞客古道’这条线上的灵隐洞、马岭关这样具有人文历史底蕴的遗址挖掘,很需要民间的参与,提供更多的线索,使得这些古驿道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富阳市文物馆胡剑说,有关部门的普查工作总是有局限的,如果没有民间的挖掘和流传,一些古驿道将很有可能湮没于尘世之中。

胡剑透露,今后,富阳不仅要保护好普查出来的古驿道,还将利用普查机会,寻找古驿道的运动休闲元素。“将来,游客在游古道的同时又能找到更多的历史古迹,岂不是一举数得的美事。

富阳市运动休闲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在古驿道进行“毅行”等运动休闲活动,是对富阳并不为人熟知的运动休闲资源的有益挖掘和补充。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