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西藏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 访藏学研究所所长

“仅用西藏考古和文物保护的成果,就可以驳斥所谓的‘文化灭绝论’。”4月16日,霍巍在成都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仅仅从我们所做的学术工作看,这种论调就不堪一击。”

霍巍身兼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等职,是一位激情洋溢的学者。

四川大学考古学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是中国第三所建立考古学的重点高校。该校的考古学家和藏学家从上世纪初即开始在西藏进行考古学调查工作。

最近十多年来,四川大学的考古专家更频繁地踏上西藏的土地,其中包括青藏铁路西藏段文物普查、象泉河流域考古调查等重要项目。

四川大学的专家对于西藏无文字记载的远古历史的研究,主要包括卡若遗址、曲贡遗址等的考古发掘,为西藏几千年以前的农业、金属制造、建筑、葬俗、居住状况、原始宗教等提供了很多实物资料,并和同仁一道为西藏无文字记载的远古历史建立起了框架。

“2002年,在童恩正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在西藏昌都卡若遗址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考古发掘,这一发现把西藏的历史推进到距今5000年左右。”霍巍对这一学术上的成果深感自豪。

考古工作也弥补了西藏历史现有文字记载的不足。1990年,四川大学的考古专家在日喀则地区发现了“大唐天竺使出铭”汉文摩崖石刻。这块立于公元658年的石刻,是西藏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汉文石刻,记载了唐朝官方使节王玄策经西藏出使天竺的情形,为研究中印交通史、唐朝藏汉关系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四川大学的考古专家还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规模庞大的皮央东嘎石窟群,霍巍认为“其精美程度堪与敦煌石窟相媲美”,丰富了西藏宗教研究的实物资料。

“中国通过文物法规和规范市场,使大量唐卡、铜像等文物得以在藏区保留和展示。而在过去,西方人往往把这些珍贵文物非常廉价地买走,并走私出境。我要问,到底是谁破坏了西藏文化?”

霍巍表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西藏问题而“妖魔化”中国的人应该反思自己对西藏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