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挖出清代古墓 “卖地券”或能揭开墓主身份(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村民要建新房,要把原来竹林地的竹根掘走建地基,挖着挖着竟然挖出一个古墓,这是16日下午发生在小市三角村委会学联村的事情。事情发生后,村民一级一级上报至市文物部门,现场很快被保护起来。

18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古墓开挖现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已经在现场开始了勘查,只见技术人员用“洛阳铲”在地表挖了一个一米深的小洞,以从上到下各层土质的变化判断古墓的基本情况。

发现古墓的是69岁的阮伯,他说工人在挖竹根平整土地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墓,马上上报了村委会,当天就来人保护现场了。村里的人说这里原来是一片小竹林,更前的时候是个小土包。村中八、九十岁的老人说,只有小时候见过有人来这里拜祭先人,这个墓比这个村子还要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说,从土质和青砖可以初步推断是清代的墓,距今前推200年以内。

村中男女老少围着开挖现场,猜想地下埋着什么陪葬品。 11时,工作人员准备对古墓进行开挖。

当天中午,工人挖去墓上约50厘米的泥土,露出由青砖整齐排列而成的拱形墓室,工作人员说这个叫“卷顶”,为清代砖室墓的寻常样式。经过测量,该墓为253厘米长、92厘米宽,文物部门初步断定此为清代中晚期的墓。

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开挖,发现墓中有两片瓦片、几个罐子。工作人员说,罐子是古代寻常人家常见的陪葬品,瓦片可能就是“卖地券”。“卖地券”在民俗中是死者向地府表明“买下了这块地,别人不许来争”之证,“卖地券”上记录的东西可以帮助考古人员了解死者的身份、埋葬的时间和当时的地名等等,因此这些瓦片和罐子将被带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用。因为没有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工作人员在绘制了墓穴的结构图后,将对该墓作回填处理。

为什么墓里既没有棺木也没有尸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解释,由于年代久远和南方泥土酸性较大等原因,木材、尸体等已经全部化为土。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