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考古发现沉船或为致远舰 覆盖3米厚淤泥
2014-10-07 16:05:38 作者:王国平 来源:华西都市报 已浏览次

打捞上来的经远舰残骸。
丹东黄海追寻北洋海军忠骨
9月30日是我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我们仍然不能忘却,黄海海域曾留下北洋舰队四艘战舰和600多名将士的忠骨,怀念那伴随大潮起落、惊涛昭示的壮烈。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据媒体报道,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该海域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战的交战区,考古队认为,该船是中日甲午海战沉没的战舰,暂被命名为“丹东一号”。
北洋舰队有四艘战舰都沉没在交战区,它们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目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对这首沉舰进行了数月调查,并发现一大批遗物。通过这些遗物,专家分析,这艘甲午沉舰应该是海战中最悲壮的致远舰。
甲午沉舰覆盖了3米厚的淤泥
据记者了解,发现沉舰的具体位置在丹东的海洋红港区,即甲午中日黄海决战发生地的大鹿岛海域。
通过物理探测手段和潜水调查作业,水下考古队员发现了木板、铁板、煤块等大量遗物,一些铁板边沿均带有铆钉孔,金相分析为炒钢锻打。作为战舰的关键证据,考古队员还在水下发现一门铁炮。由于覆盖3米以上的淤泥,只有零星的铁甲边缘和碎片微微突起于泥沙之上,还都附着大量的海底生物和鱼网。
为此次水下考古,9月4日,我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在山东青岛举行首航仪式,其首航的目的地就是为丹东大鹿岛海域,第一个任务就是开展对这艘甲午沉舰的考古活动。这艘战舰的发现,始于去年10月份丹东港集团在进行新港航道开挖工程,当时在预计航道中心线偏左侧位置,发现一条钢制沉船残骸,并将其中一块残片打捞出水。随后,丹东港集团立即将这块舰体残片送到北京,请相关专家进行初步鉴定。当时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知名旅日学者萨苏都参与了鉴定工作。3月16日,又有十余件打捞上来。
萨苏说,当时专家根据打捞起的舰舷钢板尺寸,初步推论,比较接近英国船厂使用的板材。同时,经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技术鉴定,各项指标都与北洋水师时代舰只特征吻合。
身份确认多项证据指向致远舰
那么这艘沉舰到底是超勇还是致远?从目前来看,已发掘的遗骸中,多项证据指向致远舰。一是沉没地点,日本甲午战后记录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现考古发掘的地点一致;其次,考古队员在水下曾发现一块方形的舷窗,只有致远舰上有方形的舷窗;最具说服力的是发现的一门11毫米的10管格林机关炮,也是致远舰独有。
萨苏说,如果要判定这艘沉舰的属性,大体需要三个方面的资料,第一是摸清这艘沉舰的结构,长宽高是多少,可大致推测是哪一艘舰;第二,出水带有文字的标识物;第三,出水特定的东西,比如是超勇或者致远舰上独有的东西。参与该项考古工作的专家表示,从目前证据看,已基本可确定这艘沉船就是致远舰。
◎待解谜团
1、沉船被压石头日本意在破坏中国风水?
围绕这艘沉舰,还发生了一件至今让专家无法完全解释的现象。陈悦说,考古队员发现沉舰上整个甲板铺满了一层石头,且石头都非常巨大。为何这些大石块会出现在沉舰的甲板上?
萨苏说,有可能是日本用石头压住舰体,防止沉舰被海流冲走。但陈悦更同意另外一种观点,即日本以石头镇压中国风水。陈悦说,有专家提出,日本熟悉中国的风水文化,把石头压在船上就是破坏掉中国的风水,同时还有压着北洋海军乃至中国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据称,日本在甲午战后吞并朝鲜的过程中,也曾将钢钎钉入朝鲜的皇宫和山峦,意在切断朝鲜“龙脉”。
萨苏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不过陈悦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即当时有一种打捞沉船的方式就是先倾倒石方,然后凭借石方的重力再把沉船浮上来。因此这些石方有可能是日方打捞沉舰时用的,但是后来因故打捞计划取消石方则全部倾倒在船上。
陈悦说,对于这艘甲午沉舰上的石方谜团的解开,还期待更多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解读。
2、锅炉盖能否解开致远沉没之谜?
黄海决战,致远舰沉没后,朝野震惊。光绪帝曾为邓世昌书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但是,致远舰究竟是怎样沉没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鱼雷沉没,即战中邓世昌率舰向日舰吉野撞去,但致远被鱼雷打中沉没。但是“致远”沉没时与日舰的距离尚未进入鱼雷的有效射程,否则“致远”舰也极有可能早已向日舰发起了鱼雷攻击。
近年来,有研究分析,致远的沉没很有可能是当日因为水线附近被日本的大口径火炮击穿,锅炉被击中,从而发生了大爆炸沉没。另一种解释认为“致远”的沉没是因为舰内进水过多,海水漫进了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
恰巧,在此次的水下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的锅炉盖,而且这个盖子是在离舰体30米的地方发现的。陈悦说,对于致远的沉没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过发掘需要通过佐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