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小区建电梯竟挖出千年古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装电梯施工现场,挖出千年古墓 。

      出土的30多件陪葬品,囊括了各种生活用品,其中不少与喝茶、熏香有关。福建省博一专家告诉记者,关于唐代福建历史发展情况的文字记载极少,有的也只是残篇断简的零星资料。这座墓葬及陪葬品的出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是难得的研究实物。接下来,这座墓将整体搬迁,计划将在博物馆内进行整体复原展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人施工突现古墓

      9月22日下午,工人们在小区六号楼前挖深坑时,忽然挖到了带有铜钱样式的大块青砖。

      “我们马上停工了,向领导汇报并拨打了文物部门电话。”电梯改造项目负责人沈经理说,他们还专门聘请了一位保安,24小时在古墓周围值班。10月24日,省、市联合考古队开始进场清理,半个月后,古墓逐渐露出真容。

      “发掘很不容易,古墓边上就是小区化粪池。”福州市考古队戴副队长说,粪水溢到墓室内,充满毒气。清理时要先用消毒剂消毒,工人们都要戴着防护面罩,把墓室内的淤泥清出去,将出土器物清洗、吹干后进行编号、录入。

      根据测量,这座墓高约2米2,长5米多,宽约1米8,墓砖上有钱纹、莲花纹、叶脉纹三种纹饰。

      在已清理出来的30多件陪葬品内,记者看到了各种形状、大小的陶器、瓷器。最大的是高40厘米左右的盘口壶,最小的就是陶灶配套的小水缸,还有四系罐、双耳罐、小盘口壶、砚台、博山炉、香炉以及各类碗盘。

      “这些大大小小的碗、盏都是茶具,墓主人喜欢喝茶、熏香,平时用的瓶瓶罐罐都要带着。”省博一专家说,这些出土器物中有一部分是明器,即随葬品,有一些是日常使用的。难得的是墓葬没有被破坏,出土的器物都很完整,整体看来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场景。

      专家初步分析,这座唐墓位于仓前山南侧,这里以前就是一个墓葬区,上世纪50年代附近建学校时,就曾发现过墓葬。2005年福州高级中学内也发现过类似古墓。这座墓葬规制较大,可推测墓主生前比较富裕。

      唐末黄巢起义之后,福州很多文字记载资料散失。目前有关唐代福州发展情况的记载极少,有的也只是残篇断简的零星资料。历年来的考古中,曾发现过唐代马球场,去年在三坊七巷又发现类似长安城的市场——西市,证明在唐代,福州对外贸易、海外交通方面都比较发达,经济十分繁荣。

      茶具、锅灶、尿壶一个比一个萌

      五盅盏:圆形茶盘上配有5个小茶碗,现在的茶具中也有这种款式。

      微缩陶灶:考古队员拿起一个船形陶制品说,这件做得非常精致,是一个微缩陶灶,长约30厘米,高10厘米左右。记者看到,陶灶上面有两口锅,还能拿下来。灶的入口有封门铲,一口水缸。更特别的是还有一只小狗趴在边上,灶口还有木柴在“燃烧”。

      陶尿壶:尿壶在唐代雅称“虎子”。这个尿壶只有手掌大小,样子很“萌”,形似小老虎,小老虎的嘴巴就是尿壶的口,下面还有四只爪子。

      博山炉和香炉:都是用来熏香的,均为青瓷质地,香炉一侧的装饰是一只正在飞翔的凤凰,很是精美。

      接到工地传来的报告,考古 专家赶到施工现场,凭借多年的经验,专家从暴露出来的土层判断,这是一个古代墓葬,一场抢救性发掘立即展开在王羲之故居内发现的古墓,是否会和传奇色彩浓郁的王氏家族有关呢?王羲之出生于晋代的琅琊郡,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临沂一带。王羲之是东晋着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被后世称为书圣,他所创作的行书《兰亭集序》被称为古今第一行书,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

      由于家族文化的传承,王氏一门大多擅长书法,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着名书法家,成就几乎可与父亲齐名,被世人并称“二王”。如果这个墓葬属于王氏家族,那么墓中极有可能会藏有王氏家族成员的书法真迹,那无疑将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作为东晋第一大豪门,王氏家族的墓葬还从未被发现并证实过,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家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只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传说与想象。封闭了一千多年的石门尚未打开,关于墓中情形的猜测,已经令所有人兴奋不已。

      人们在清理墓门前面的空地时,发现了一些红色的痕迹,这一发现令在场的考古专家立即警觉起来,因为这些人为涂抹的红色印痕,很可能预示着这个陵墓有着更加复杂的身世。根据《太平御览》的记载,用铁矿红粉涂地,是天子陵墓的规格。王羲之出生的王氏家族,在东晋时期虽然属于显赫的名门望族,但是并没有权力享受皇室墓葬规格,看来王氏家族并非这个墓葬的主人。那么这个墓葬到底属于什么人呢?带着这个巨大的疑惑,考古专家指挥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厚重的石门,假如墓葬没有被盗墓贼破坏过,那么所有的谜团,也许将在石门开启之后,大白于天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