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现新石器至鲜卑文化遗迹精致文物

8月下旬在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麓呼中区密林中一山洞内,发现新石器至鲜卑时期文化遗迹,出土精致的压制石刃、刮削器、玉石材质石核、磨制石锛、砣工石质容器残块、陶器口沿、玛瑙珠、极其细小的料珠等文物。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评春带领的岩画考古队,8月下旬在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麓呼中区密林中一山洞内,发现新石器至鲜卑时期文化遗迹,出土精致的压制石刃、刮削器、玉石材质石核、磨制石锛、砣工石质容器残块、陶器口沿、玛瑙珠、极其细小的料珠等文物。

      考古人员同时还在新石器时期形成的黄粘土垫层下,洞内底部基岩石壁上,清理出土人工绘制残存的红褐色彩绘遗痕,这在世界岩画研究中属于极为罕见、具有突破性的考古新发现。

      早在2013年9月,省岩画考古队在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北麓山洞口内,就发现彩绘岩画遗痕。但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洞口内被一座坟堆封闭。根据该洞地理位置,以及洞口仅见的残存彩绘遗迹,考古学者认为该洞内应该存在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提出应该将此当代坟墓迁出异地安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建议。

      今年8月下旬,在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和呼中区政府顺利动员下,该墓后人落实异地安葬,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岩画考古队随即开始进入洞内开展考古工作。

      赵评春研究员介绍说,大兴安岭彩绘岩画,所用绘画颜料材质相同,绘画内容、风格,手指彩绘的手法基本相同。所以,这次清理发掘,通过不同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提供了本地红褐色岩画绘制于石器时代的考古学鉴证,有望解决大兴安岭彩绘岩画的断代问题。

      赵评春告诉记者,此次幸运的是发现举世罕见的彩绘岩画遗迹位于新石器时期文化层下部。同时,这一发现获得省文化厅副厅长马军带领的专家组认定,并在现场经过充分论证,达成洞内彩绘岩画遗迹必然早于洞内新石器时期文化层而形成的意见。自2012年至今,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合作开展岩画考古调查工作。考察队在东起呼玛沿江乡狐仙洞,西至漠河西北的仙女洞岩画地点直线距离约430公里,北起黑龙江边的绥安站小黑石砬子“凤凰”纹样岩画,南至八十八岭岩画约390公里的约16.7余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先后发现31处岩画地点,计约1600余彩绘画幅。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