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晚期聚落遗址发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郑州市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尚岗杨遗址发掘工地清理灰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郑州市考古工作人员展示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罐

      经过三个多月的考古作业,近日,一处距今6000~50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遗址在郑州市七里河畔的尚岗杨被成功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和石器等原始人类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考古专家表示,通过考古发掘了解了尚岗杨遗址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真实而科学的资料。

      据了解,尚岗杨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南部管城区南曹乡西杨村西的土岗上,遗址西北邻七里河,东临西杨村,西毗郑州至新郑高速公路,北靠体育馆,南抵村间公路。郑州至新郑高速公路从遗址西南穿过。南北长约400米,东西至机场高速约300米,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尚岗杨遗址,遗迹、遗物非常丰富,是一处十分重要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遗址。

      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现场带队发掘的负责人高赞岭介绍,仰韶文化时期,郑州东南部地区比较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较多。两周时期,该遗址北部和东部不远处,分别有祭伯城和东周故城-邲城。公元前1046年,周公将其第五子分封至祭城,赐爵位“伯”,祭伯在封地建都城,史称“祭伯城”。秦汉以后,这里也一直是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196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并确定其为新石器时代。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4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郑州至新郑高速公路建设,曾在遗址西侧边缘区,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现有房基、灰沟、灰坑等遗迹。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4月,为配合郑州市至航空港高速公路扩建工程,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对沿线涉及文物区域尚岗杨遗址经行了考古发掘。经调查勘探在遗址中心区外围,发现有两条壕沟,环形分布在遗址周围,较为规则。两条壕沟的北部和西南部截止机场高速公路,根据壕沟的走向以及和七里河的相对位置关系,考古人员推断尚岗杨遗址当时的内外壕沟应与古七里河河道相通,也即尚岗杨聚落的西部以古七里河为天然屏障。

      经过考古发掘发现,该遗址地层堆积达2~3米,遗迹丰富,清理有房基、灰坑、墓葬等。房基为“木骨整塑”,墙壁与地坪经大火烧烤呈砖红色,十分坚固。灰坑形状多为桶状和袋状,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

      “该遗址外有环壕,内有生活区、居住区和墓葬区,是一处比较完整的仰韶文化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的活动场所。环壕内西北方位为墓葬区,东北区域为生活区。墓葬区发掘仰韶墓葬36座(已鉴定采集仅存个别现场保存)。另3座位于生活区;37座头向西,1座头向北,1座头向东;1座夫妻合葬墓,2座有棺痕,3座有少量随葬品。生活区发掘灰坑133处,房基5处,瓮棺葬2个,灶2个。灰坑多为大型袋状窖藏坑,填灰土和烧土块或深灰色草木灰。直径有2~3米,深度多2~3米。房基被破坏较为严重,形制结构基本清楚,较大型,连间结构,残存红烧土墙和柱洞较为清楚。瓮棺位于生活区北部,仅临房基,灶均位于生活区内,应与房基有关。”高赞岭说。

      通过现阶段考古发掘尚岗杨遗址出土大量仰韶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用具,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夹砂红陶、磨光黑陶等;器形有陶罐、鼎、钵、瓮、壶、瓶、杯、碗,盆、缸、器座、纺轮、环等。陶器表面多素面,磨光或施一层陶衣。部分罐、钵、盆、瓮的腹部饰旋纹、鸡冠纹;小口尖底瓶饰线纹;缸的外壁饰粗线纹,口部饰附加堆纹;部分盆、钵、碗、罐上腹部饰白衣,并绘黒、褐或红彩圆点、弧线三角纹、花卉纹、同心圆纹、水波纹、网格纹、平行线纹等。

      此外,还出土有骨笄、骨、石铲、石凿、石斧、石纺轮等少量的骨器和石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