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尘封的历史之谜 河南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回顾

4月8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在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河南省许昌灵井遗址等五个考古项目再次入选。在国内外文物考古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中,一个省份入选项目占了获选总数的半壁江山,在该评选活动中前所未有。河南考古工作,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其实,从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始评选起,我省历年累计获此殊荣的考古发掘项目已达32项,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一直稳居首位。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河南考古工作,看考古工作者如何用艰辛的劳动,去发现历史、了解历史、再现历史,揭开一个个历史谜团。

不断探寻历史的脉络

“在河南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如是说。

的确,河南长期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地带,5000年的文明史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的优势条件,给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同时,我省还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端地,正是由于80多年前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才正式在中国人文科学中添加了考古学这一学科。因此,河南的考古发掘工作长期以来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考古学界的“风向标”。

孙英民告诉记者,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难以解开之谜团,如人类是如何起源和不断延续的?人类文明是如何起源和延续的?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除了文献的记载外,都需要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中找到实物证据。河南文物考古工作长期承担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一大批重点课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寻找和发现新的历史遗迹,摸清历史的脉络,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而今年我省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许昌灵井遗址,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的考古新发现。自2005年开始,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60平方米,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器、骨器和动物化石1.5万余件。尤其是去年12月17日,获得“许昌人”头盖骨化石重大考古发现。这是河南境内发现的第一个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也是我国继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之后,15年来古人类化石的又一重大发现。“许昌人”头盖骨化石距今8万-10万年,对于研究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孙英民说:“由于这个头盖骨的发现,中国现代人有可能源于许昌人。”

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历史负责

近两年来,我省的考古工作基本以配合经济建设为主,先后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石家庄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兰州至郑州至长沙成品油管道、郑石高速、驿宛高速、燕山水库、三门峡黄河风电场项目等43个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文物影响评估、文物调查、文物勘探或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了300个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的审核、报批和发掘工作。

孙英民介绍,在这些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项目中,稍有疏忽就会漏掉许多有价值的文物遗迹。而我省承担发掘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们以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考古工作经验和精湛的发掘手段,取得了一系列的考古成果。

如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新郑唐户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安阳固岸墓地等,都是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中获得的。新郑唐户遗址是国内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房屋遗址最多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遗址;荥阳关帝庙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小型聚落;安阳固岸墓地时间跨度长,涉及朝代多,墓葬形制丰富,出土文物种类繁多,研究价值极高。这三项考古新发现,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考古学研究领域的空白。而此次入选的另一考古发现——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邙山陵墓群也是在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中获得的。这一发现,解决了考古学界多年来寻找东汉帝陵洛南陵区这一难题。在配合郑石高速新郑段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战国环壕遗迹,填补了以往田野考古发掘中此类战争遗址的空白。在配合延津县榆东开发区建设项目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座北宋至元代的古城址——沙门城址,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对黄河古渡口城址进行的科学发掘等等。

在辉煌成绩的背后,是考古工作者们付出的艰辛。由于考古项目一般都在荒山野岭,队员们一待就是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漫天野地里无遮无拦,夏天阳光暴晒,冬天寒风刺骨,时间长了,人人都又黑又瘦。难怪他们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自嘲的打油诗:“远看像拾破烂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考古队的。”

孙英民说:“我省每年发掘的考古项目百余项,绝大多数都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全国考古界影响甚广。这其中凝结着全省广大考古工作者们的心血和汗水。”

我们期待着,河南考古工作再铸辉煌。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