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在新疆塔县发掘出土乐器箜篌

      咦,这是什么,长长的脖子,圆圆的大肚子,上面还有个孔?7月28日,在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什曼村吉尔赞喀勒墓地的发掘中,专家们发掘出土了两把古代的乐器箜篌。

      “圆圆的大肚子,就是音箱,长长的脖子就是琴颈,圆孔上可以立一个支架,如果从颈部拉上弦到支架,就可以弹拨演奏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局副局长覃大海说。不过,关于箜篌的演奏方式,覃大海认为应该有两种,可能竖起来弹拨,也许是平放着弹拨,具体是哪一种,目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据了解,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分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3种。唐朝时期,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后来,这种乐器不再流行,慢慢消失了。现在,人们只能在一些古老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箜篌看上去有点像竖琴,不过,都是属于古代同种乐器,只是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名称。”覃大海解释说。

      那么,这两把出土的箜篌,产于哪里?之前,新疆是否出土过箜篌?在帕米尔高原发现它,又有何意义呢?对此,覃大海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首先,这种箜篌不是本地的产物,它应该来自于最早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就是两河流域。它除了有演奏音乐的功能,还为宗教音乐服务。也就是说,可能拜火教里的音乐,就是用它来演奏的,这对拜火教的研究,非常有价值。

      记者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目前,新疆已经从洋海墓地、扎滚鲁克古墓群等出土了近10件箜篌,它们都是从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流传到西域的。其大小形状和这次发现的箜篌基本相似,时代也大致相同。显然,它们同样都是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更有意思的是,覃大海他们发现其中一把箜篌,就放在女性尸骨的旁边,而那位女性还不到30岁。那么,这位年轻的女性是不是拜火教巫师呢?覃大海说,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和考古文物,箜篌最早是男性在用,后来女性也用,如何演奏?演奏了什么?这位女性是不是巫师,还有待于结合新疆已经发现的箜篌继续进行研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