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一老宅内挖出明代石刻墓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28日18时,随着一声铁锹碰撞石头的声音,在安阳县洪河屯乡东彪涧村一处老宅的院内,一块明代石刻墓碑在地下50厘米处被挖出。

 

      经安阳市市区文物景点管理处工作人员现场测量,该石刻墓碑高69.5厘米,宽69厘米,厚15.5厘米。文物景点管理处工作人员王继伟介绍,初步判断这块石刻墓碑为明代嘉靖年间崔铣为父亲撰写的墓志铭。该石刻墓碑由该村村民王瑞强所捐献。

 

      农具换来石刻墓碑

 

      说起这块石刻墓碑的来历,还有一段十分曲折的故事。王瑞强介绍,这个石碑差一点就成了修建水渠的一块普通石头。早年间,村里兴修水渠,急需石头。父亲看到有人抬着两块70厘米见方的石头,用铁箍箍着,准备拿去修渠。细心的父亲感觉到这两块石头不寻常,便决定买下来。

 

      经过讨价还价,父亲终于以一套犁地的工具换来了其中一块石头,也就是这块石碑。从此,这块石碑就放在了王瑞强爷爷家的老宅里。但爷爷却不知道,这居然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石碑,作者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名人崔铣,这块碑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

 

      记忆中是爷爷的饭桌

 

      据捐赠人王瑞强的堂兄王瑞琛说,这块石碑曾是爷爷的饭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年龄只有十几岁的王瑞琛,从市区的家里回到东彪涧村的爷爷家过暑假。王瑞琛正处在对一切都很好奇的年龄,尤其是农村爷爷家里院子一角的饭桌。

 

      “那时候物资匮乏,家里没有桌子,就用石头当饭桌。一次吃饭的时候,我发现那块石头上,密密麻麻布满了一寸见方的楷体小字。”王瑞琛说,当时问过爷爷,爷爷也没有说太清楚,后来才知道这个饭桌的来历。

 

      墓碑被埋在老宅院内

 

      时代在变迁,捐赠人王瑞强的父亲从老宅搬到了新院子,重达百余斤的石碑就荒废在老宅中。经年累月,草长莺飞,搬了新家的父亲却一直没有忘记老宅中这块石碑。

 

      一天,父亲带着铁锹等工具悄悄来到老宅,挖好坑后将石碑埋进土里,这才放心离开。

 

      在父亲临终前,他将石碑的秘密告诉了王瑞强。他心里最放不下的事情终于交代给了后人。

 

      石刻墓碑重见天日

 

      三四年后的今天,王瑞强和王瑞琛商量后决定将这块石碑捐赠给市文物部门。6月28日,兄弟俩进行过祭拜后,市区文物景点管理处的6位工作人员便开始了对这个小院的钻探。工作将近6个小时后,这块石碑终于重见天日。

 

      “这块墓碑很有可能是明代崔铣为父亲撰写的墓志铭。下一步,我们将对墓碑内容和作者进行进一步考证。”捐献过后,市区文物景点管理处工作人员向王瑞强颁发了捐赠证书。目前,该石刻墓碑已经送到我市韩魏公祠。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