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新区发现清代至今35张地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镇江新区的赵先生给老母亲整理旧衣柜时,发现了祖传的从清代至今的35张地契,地契上记录着其祖上与他人交易土地的情况,据相关专家确认,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地契是清康熙58年(公元1719年)的地契,距今已有295年的历史。有关专家指出,这些地契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实属罕见,对于研究清代和民国期间土地和社会制度变迁有重要价值。

 

  昨日上午,镇江新区港中新村小区的吴老太家中,其儿子赵先生在记者面前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塑料包裹,将里面一沓看起来很老的纸张逐一排开。

 

  一眼看去,这些陈年纸张是从清康熙58年4月(公元1719年)到1983年,共计35张的地契,上面大都是记录了祖辈买卖土地的情况。这些地契分别书写在丝绵纸、宣纸、书写纸和牛皮纸上,由于年代久远,纸页也已经泛黄,但大部分字迹和印章清晰可辨,除了少数有点破损外,其他均保存完好。

 

  记者仔细数了数,发现地契中有乾隆年间的4张、道光年间的6张、咸丰年间的2张、同治年间的4张、光绪年间的3张、宣统年间的1张、1965年至1983年的4张、民国不动产卖契官纸1张、民国26年土地买卖税收凭证2张和1951年土地房产证1张。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张民国26年1月的地契,令在场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唏嘘不已。地契的落款是“镇江县第五区港西镇镇公所”。

 

  “我今年80多岁了,还从未听说过大港有港西镇。”今年82岁的赵老先生告诉记者,港西镇还是头次听说。

 

  “地契并不罕见,但像赵先生家能够保存下祖上如此多的地契并不多见,这些地契对于研究从清代到建国后期间土地和社会制度变迁,民商房地产交易及官方管理方式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大港赵氏文化研究会的赵军文告诉记者,特别是民国26年1月的地契,落款处竟有港西镇,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对研究大港镇史有非常高的价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