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遗址新发现 8000年前湘湖人“弓钻取火”

 

自跨湖桥文化遗址发掘以来,一些奇形怪状的木器、石器引来了诸多地质以及考古专家的目光,这些器具的本来面貌到底是什么?湘湖地区的史前人到底将文明推进到什么程度?

 

昨天,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的退休教授柳志青根据发掘的文物考证,认为8000年前的湘湖人已经会使用先进的弓钻取火了。

 

据考古书资料显示,原始人主要是取天然火,大约一万八千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可能有了钻木取火的技术,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当时用于钻木取火的工具。“跨湖桥文化里已经有弓钻取火技术了,这比以往认为最早的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弓钻早了2000多年。”在萧山博物馆的库房里,柳志青教授拿着一个骨制复合器,兴奋地对记者说。

 

据柳志青教授介绍,通常一个弓钻是由钻柄、钻身、钻头和弓等部件组成,从跨湖桥文化遗址发掘的一些史前文物看来,弓钻的主要部件已经具备——从弓钻的组成看,骨制复合器就充当钻柄。

 

在跨湖桥文化遗址发现的复合器是由动物骨头做成,因为长期被人手把握,其表面表现出古玉所特有的包浆状;木质管形器是钻身,木锥则充当钻头,木锥尾端呈扁形,这种设计便于转杆旋转时带动钻头;从发掘的木锥看,其尖端有黑色炭化现象,炭化稍上方有一个“小台阶”,这是为了防止木锥尖端无限制往下钻取。

 

钻柄、钻身和钻头一拼接就完成弓钻的主要部件。只要在木块里加入木纤维或火绒类的引火物质,另外再配上一个用木条做的带绳索弓弦的弓,将绳索绕在转杆上,将弓来回拉动,就可以取得火苗。

 

对于跨湖桥文化遗址发现的弓钻取火技术,柳教授笃信不疑,这个想法也得到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和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副主任沈忠悦等人的认同。

 

  柳教授说,跨湖桥文化的弓钻取火又将是一个“世界第一”。另外,如果将弓钻的钻头换上燧石,就可以轻松地在石头或陶器上钻出孔来,这或也可以解释跨湖桥文化中诸多带孔器物的来历。

责任编辑:晓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