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的谜团 孙家城安庆先民的田园牧歌(图)


发现
孙家城在很早以前,就经常有一些陶片残石器露出地表,村民们在劳作时一不留神就可能挖出一些怪异的东西,因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进行文物大普查时就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实地调查,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包括遗址和土城,遗址东西南三面用黄土堆砌,一面临大沙河,形成土城,城的面积除去已被河道冲毁的部分还有25万多平方米,原有面积应超过30万平方米,夯筑年代不晚于商周或者同期。据怀宁县文物所所长金晓春介绍,由于当时并未进行任何挖掘,仅仅根据出土的东西作依据,因此,有专家认为该遗址的年代晚于距此仅40多公里的著名的薛家岗遗址,潜台词就是并无多大发掘价值,这无疑是判了孙家城遗址的“死刑”。但有着专业眼光和执着精神的金晓春不言放弃,数年努力终于说动了省考古研究所利用其他研究项目的节余经费,促成了这次由省考古所和县文物所联合对孙家城遗址的主动的尝试性考古发掘。
发掘
关于对这次尝试性考古发掘的最初目的和意义,具有多年野外考古经验,并且近几年一直从事薛家岗文化研究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朔知介绍说,孙家城遗址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由于以前并没有对其进行过专业的系统的考证,目前所发现的器物还不能完全作为直接的证据,证明它们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哪个具体时期,也就是说它们到底距今5000年、5500年还是6000年,这是其一;其二,孙家城遗址距离潜山县的薛家岗遗址,仅仅只有40多公里,这两所遗址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或者谁是谁的源,谁是谁的扩散地,他们更为迫切地想了解孙家城遗址的真相,这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以及与黄河流域诸文化的关系,将有着极大的帮助和重要的作用。其三,孙家城的古城址别具一格,历经数千年而没有毁损,它在远古时期是怎样构筑的。
在慎重选择了5处地点共130平方米的发掘总面积后,发掘工作从去年10月16日开始。
经过两个多月持续的发掘工作,专家们在孙家城发现了200余件鼎、豆、斛、杯、釜等陶器以及铖、锛等石器,其中在出土的钵形豆上,发现了不少鲜亮的红衣。这些红衣是远古时期的人们用泥浆加上色彩抹上去的,很薄很薄,并且红衣上留有许多彩绘,彩绘以条带纹为主,辅以一些井字纹,还有少数云纹。据了解,这些云纹非常珍贵,从目前出土的器物看,这在全国都算是比较早的。另外,从出土的陶器制作工艺看,它们多为外红里黑陶、黑衣黑皮陶、泥质夹植物陶,其中外红里黑陶在6000多年前流行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同时还在探方里找到了许多以前见所未见的神秘器物,这些神秘的器物涉及到陶猪、陶坠、陶鼠、陶人等多个类型,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形象逼真,体积不大,且多数是在西北面1、2号探方内出土的,其中陶猪的数量最多。陶坠也是专家在这次考古过程中意外发现的惊喜,它们大的有如蘑菇,小的状似螺狮,虽然带有明显的手工打磨痕迹。出土的精美玉璜只有几件,玉璜两端钻有十分精细的圆孔,连绣花针都不易穿过。
一扇通向久远历史的“大门”就此被打开。


震惊
据了解,在1979年对薛家岗遗址发掘后,探寻薛家岗文化的源头一直是为考古界所孜孜追求。综合这次考古发现,专家认为,孙家城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相距的历史不会太远,其相对年代相当于太湖流域崧泽文化的早中期,具体年代可以初步界定为至少距今5800年左右,且孙家城遗址的历史应当早于毗邻的薛家岗遗址500———1000年,并与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推测很可能是薛家岗文化的来源之一。朔知研究员更进一步认为孙家城是目前长江下游地区仅仅发现的两个新石器时代城址之一(另一个为浙江杭州良渚城址),面积较大,推算原有面积当接近30万平方米,它的出现对于探讨本地薛家岗文化之后的衰落,以及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原始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系张居中教授也同样认为孙家城对研究当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规模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的线索和机会。
此外,有5800年历史的陶鼠、陶人等器物的出土,目前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其中陶猪制作工艺非常精美,不仅形象栩栩如生,而且身上塑有彩绘,其中最长的不超过8厘米,高在4厘米左右,有的背上还留有鬃毛,和现在人们饲养的家猪十分相像,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猪就已经成为古人喂养的主要牲畜之一。
正是凭着这些重要发现的价值,近日,孙家城遗址从参与初评的5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初选入围“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谜团
经过两个多月的尝试性发掘,孙家城遗址留下许多奇特的现象。
谜团之一:在3号探方所发现的墓葬里,其填埋物中有大量的红烧土块,这种现象虽然以前在考古中时有发现,但是专家至今无法弄清这些红烧土块是怎样形成的,它到底有什么作用。
谜团之二:在出土的器物中,专家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陶球。这些陶球有实心的,也有空心的,比乒乓球要小一点,有一小部分上面留有戳印的纹饰,还有一些类似经纬线的纹饰。这种陶球在薛家岗文化早晚期也有发现,专家不能准确说出它们的作用,有人说这是普通的玩具,有人说这是祭祀的用品,它们究竟有何用途?
谜团之三:1号探方位于孙家城遗址的东南面,在向下挖至1米深后,土质非常好,陶片也很少,专家推测这里很有可能是农耕区。既然是农耕区,那其面积有多大?当时种植的主要作物又是什么?这也需要实物来印证。
谜团之四:孙家城的城墙是用泥土堆砌而成的,其功用专家根据其外缓内陡推断是防水为主防卫为辅,可是考古人员至今还没有找到古城墙的城门在哪里。它的建造年代究竟是何时,也是未解之谜。
谜团之五:这次首次发现的那些神秘的陶鼠、陶猪、陶人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或者想表达什么,尤其是陶鼠肛门处留洞的原因,现在还无令人信服的答案。
谜团之六:在这次尝试性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几件制作非常精美的玉璜,虽然这种玉璜在其它遗址中也有发现,但令专家迷惑不解的是,玉璜两端的圆孔钻得十分精细,连绣花针都不易穿过,而玉又是易于破碎的物品,那么6000多年前的玉器制作工艺就有那么先进了吗?古人又是使用什么工具来打磨玉器的?
有关专家表示,解开这些谜团还尚需时日,或许在未来对遗址的大面积发掘中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大的惊喜。


6000年前的一个早晨
雨后初晴的早晨,休耕的泥土氤氲而馨香。行走在这回春的大地上,可以感知到昆虫惊蛰、草叶拔节的声响,因为这是一片神奇诡异的土地。
怀宁县栗岗村的村民,很久以来对家乡有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孙家城。一圈隐隐隆起的坝埂围住了这个自然村落,这矮矮的长着树丛坝埂便是“城”之概念。村民自称是“城里人”,外村人一律叫“城外人”。这非物质文化形式的口头语足以证明“孙家城”村庄之古老。
也是八十年代的一个清新而明丽的早晨,一位村民迎着朝晖在田头劳作,他突然刨出一个长相怪异的陶器,他将这从未见过的东西交到了县里。
就是这位农民,60多年前,他与村里小伙伴就用这地上捡起的破陶“过家家”玩耍了。当然,没有人知道,他从小就玩6000年前祖光玩过不玩的东西。直到近些年,一批又一批文化考古者来到“城”里,进行考古发掘,这位老人才想起,他生于斯长于斯这片土地上许多神秘迷离的事情来。
这位村民叫金芳健,今年72岁。精神矍烁、仪表堂堂的他对于土地有极深的情怀,他除在外地当过几年兵,终生不离“孙家城”。
村里很寂静,青壮男都外出走四方了。我们在这个土墩的“城”边拍摄,不一会儿,身后本是空旷的田野,却三三两两来了一群村民,多是妇女老人,他们不会打电话,也不会有谁高声一呼,为什么就能自发聚集在一起,涌来了呢?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信息一定别致。这让我感到神奇。
这里民风淳朴,只要“上面”来人,是国家文物人员,他们就从院墙角边,从案桌床铺下,拿出平时捡到的坛坛罐罐,瓦砾碎片,交给“公家人”,从没有想过要卖上大价钱。几千年前,陶,烧制后也没有卖买这一私心。
随着对孙家城尝试性的发掘,珍贵稀世文物出土,可以想象,也可以复原,先民在这里劳作的情形。
于是,6000年前一个早晨与6000年后的一个早晨重叠在一起,幻化出相同的场景,一位先民用陶汲水,一位农民荷着锄头走在田埂上。
他们相隔6000年,但脚下的土地还是那片土地,春耕秋收,夏耘冬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