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南山寺工地挖出明代石碑 碑文仍可辨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2日,泰州南山寺建筑工地上,一块体积较大的石碑被挖出。经仔细辨认,此碑正是十分珍贵的《重修南山寺记》石碑,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立,距今463年。虽然碑体有断裂痕,但碑文依稀可辨。

 

      石碑的出土,不但佐证了南山寺曾经作为“护国寺”、位列泰州九大丛林之一的兴盛,更丰富了南山寺千年古刹的内涵,彰显其历史积淀。

 

      工地挖出石碑

 

      22日下午4时许,挖土机正在南山寺工地作业,忽然碰到一坚硬石块,施工人员小心翼翼挖开周边泥土,掏出整个石块。

 

      “长条形,体积很大。”南山寺果愿法师说,出土时,石块有一部分断裂,根据裂痕,大家将其拼完整。众僧侣打来清水,将石块清洗干净,上面显出文字来。“重修南山寺记。”认出镌刻文字后,众人十分兴奋,“这就是那块记载南山寺自唐代建寺起至明代时,数百年风雨兴衰史的石碑,非常珍贵啊!”

 

      经过丈量,石碑长约2米,宽0.8米,高约15厘米。“很重,估计有一吨。”果愿法师说,石碑出土的位置在原有大殿前50米处,这与史料记载,《重修南山寺记》石碑嵌于寺内二殿后北向墙内,位置差不多。 

       “1958年后,南山寺殿宇和宝塔逐渐被拆除,仅存明楠木大殿一座,这块石碑也随之消失,如今失而复得,真是幸事!”

 

      碑文依稀可辨

 

      记者看到,石碑材质为青石,左右镌刻卷草纹,顶头为回纹,上有龙凤图案,刻工精美。碑体正上方从右至左刻有篆书《重修南山寺记》,碑文竖排,正楷。虽然石头已多处斑驳,但文字仍依稀可辨。“铁心坚禅师”、“嘉靖三十年岁在辛亥夏五月吉旦”、“奉训大夫泰州知州冯良亨、同知张鹤、判官金诰、吏目何澈、学正郝臣、训导邹守临立石”等重要记载十分清晰。

 

      关于这段《重修南山寺记》,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特约研究员范观澜说,《泰州志》中记载有相对丰富的《重修南山寺记》,由“文林郎浙江馀杭县知县郡人李鹏”撰文,刻碑人是“维扬徐采”,立碑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夏荃《退庵笔记》、王治山《吴陵纪游》等著作中对碑记都有叙述。

 

      记载不少历史故事

 

      “碑文中还记载有不少历史故事。”我市文史爱好者李晋说,其中有一段寺僧感化金兵的故事。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侵占泰州,后来到南山寺,僧人觉如手举《金刚经》一卷来见,金兵受其感化,罗拜离去。

 

      碑文还提及嘉靖这次重修为僧人真澄倡议,他在看到寺庙“殿堂以久圮坏”后,倾其积蓄白金(代指白银)三百两,加上信众募捐资金 重建,当时参与修寺的有“善士蒋秀、苏干、王幢、华相”等人,修建时间“经始于嘉靖己酉年(公元1549年)夏五月,落成于又明年夏四月”,共用去近两年时间。

 

      此外,碑文中记载“东侧有浮图一坐,失其创造之年,高可眺数十里,日西景落泮池,宛如大笔,《州志·八景》此其一也。”这就是著名的古海陵八景之一“凤池笔颖”。

 

      失踪了近60年

 

      范观澜说,泰州南山寺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座庙宇,1985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考察南山寺后认为,在江苏的寺庙建筑中,只有苏州的文庙和泰州的南山寺是“庑殿重檐”的古建筑,大呼“这是要用玻璃罩子罩起来善待的宝贝。” 庑殿重檐,是中国古代所有殿顶建筑中的最高等级,被尊为皇家规制,目前全国现存的古建筑中,也只有故宫太和殿、武当山金顶、太庙等采用此种殿顶。

 

      “这块石碑,在多本古籍中均有记载,可惜上世纪50年代时突然消失了。如今,石碑破土而出,恰是寺庙千年文化内涵的彰显,值得好好保管。”范观澜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