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发现战国时期越国“官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10月—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德清县博物馆,在德清县经济开发区龙胜村东山自然村的亭子桥,发掘了一处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窑址。揭露出7条窑炉遗迹,出土大量仿青铜器器形的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类窑具。发掘资料表明,亭子桥窑址是一处战国时期为越国王室与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和丧葬用瓷的窑场,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揭露的7条窑炉遗迹均建在小山缓坡上,平面呈长条形,系富有南方地区特色的龙窑。遗迹分A、B、C三处集中分布,每处均有2或3条窑炉先后叠压打破,表明每处窑炉均经过整修与重建。 其中以2号窑炉遗迹保存最好,窑床与火膛基本保存完整。通斜长8.7米,窑床很宽,达3.32-3.54米,总体具有短而宽的特点,颇具地方特色。

出土的产品标本和各类窑具数以吨计,产品主要是烧造原始青瓷,同时也兼烧极少量印纹硬陶器。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均轮制成型,器形规整,胎质大多显得十分细腻致密。有相当一部分烧成较好的产品,火候很高,质地坚硬,扣之发音清脆,釉面匀净莹润,玻光感强,质量上乘,从质地到釉色,可与东汉成熟青瓷嫓美。

原始青瓷器的器形除一般的碗、盘、杯、盅、盂、钵、盒等日用器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礼器器形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提梁壶、提梁盉、镂孔长颈瓶、尊、簋、罍、罐、三足壶、鉴等,器类丰富,形式多样。这些器物,形式与同类青铜器相一致,造型工整端庄,做工精巧细致,大多体形硕大厚重,显得庄重而大气,不论是成型工艺和烧成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堪称原始青瓷中的精品。

仿青铜的乐器器形有甬钟、錞于、钩鑃、三足缶、悬铃和悬鼓座,这些乐器的个体大小与实际能使用的青铜乐器相仿,造型上也完全模仿同类实用青铜器,形象十分逼真。并且器物上均饰有精细的云雷纹。制作精良,胎釉质量极佳,同样是原始青瓷中的佼佼者。

从发掘出土的产品情况看,这是一处战国时期越国地区主要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址,它的发现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原始青瓷产生于商代,是南方地区越人的伟大发明与创造。烧造原始青瓷产品的窑址,在浙江、江西等南方地区均有发现,特别是浙江的萧山、绍兴、德清等地,原始青瓷窑址发现数量很多。但在以往已发现的诸多窑址中,均烧造一般的碗、盘、罐、豆、杯、盂、盅等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烧制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址发现。因此,就整个南方地区乃至全国来说,德清亭子桥窑址,是首次发现的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场,这在全国瓷窑址考古上是一次极其重大的发现。

二、亭子桥窑址烧造的仿青铜礼器与乐器,其中礼器具有实用价值,它既可用于丧葬,同时也可实际使用。而乐器完全无实用价值可言,它只是一种替代与象征物,应完全用于丧葬,属明器。在浙江的绍兴、杭州、余杭、长兴、安吉、海盐等地的一些大型越国贵族墓中,均出土过大量的仿青铜原始青瓷礼乐器。近些年在江苏无锡鸿山发现的邱承墩特大型越国贵族墓中,更出土了500余件仿青铜的原始青瓷礼器和140件原始青瓷乐器。随着墓葬中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大量出土,寻找与探索它们的产地和窑口,无疑就成为这些年越文化考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次发掘的德清亭子桥窑址所见产品器类,几乎囊括了这些年江浙地区大型越国贵族墓中已出土的各类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因此,亭子桥窑址的发掘,终于为这些年江浙地区越国贵族墓葬中出土的一大批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找到了明确的原产地和窑口,表明战国时期为越国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与丧葬用瓷的窑场就在今天浙江地区的德清。同时也表明,亭子桥窑址是一处专门为越国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与丧葬用瓷的窑场,它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已具有了早期官窑的性质。由此可以认为,德清亭子桥窑址是一处越国时期的“官窑”。这一重大的考古发掘成果,必将对越文化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浙江是青瓷的发源地,成熟青瓷是由原始青瓷发展而成。一直来,陶瓷界把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的产品认定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成熟青瓷。亭子桥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器中,许多产品都显得烧成温度很高,胎质细腻坚致,釉面匀净明亮,釉色泛青、泛绿,胎釉结合良好,产品质量已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水平。特别是窑址产品中,有一大批烧成很好、体形硕大厚重的大型器物,如高近50、底座直径达60、胎体厚达2厘米的悬鼓座,高48、腹径35、胎厚2厘米的镂孔瓶,高17、口径达35厘米三足盆,还有众多高30-40、腹径40-45厘米左右的罍与罐等。烧造这类胎体特厚的大型器物,从成型到装烧,再到烧成温度的控制,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和难度。这些大型器物的烧制成功,代表了亭子桥窑址原始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更体现出亭子桥窑址已具有了比较成熟的制瓷技术。因此,德清亭子桥窑址的发掘资料,对于重新认识战国原始青瓷在成熟青瓷出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于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特别是有关中国成熟青瓷的起源,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