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发现5000多年前大型公共工程遗址

      安徽省凌家滩遗址考古最近取得又一重大成果,考古专家在凌家滩中心居落遗址外围,发现了一条长达2000米、最宽约30米、深约2米-6米不等的大型环绕壕沟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最大壕沟遗址之一。

      考古专家认为,营造这样土方量多达十多万立方米的大型工程,说明其当时社会组织已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据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朔知介绍,近年来,考古人员通过钻探,明确了凌家滩遗址居住区的位置,初步了解了当时的聚落布局特点和功能分布情况,并发现了周长超过2公里的壕沟围绕遗址。

      壕沟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所环绕遗址面积约40余万平方米,大约相当70个以上的标准足球场,是同期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遗址之一。

      今年以来,考古专家对壕沟西段和北段解剖点发掘发现,沟内堆积可分为四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汉代、唐宋、明清时期,主体年代与凌家滩墓地的年代大体相同。出土的凌家滩时期遗物以陶器为主,此外还发现较多的动物骨骼,以猪和上下颌骨为主,并有鸟禽类肢骨,可以反映出当时凌家滩先民以水稻、猪肉等为食物材料。

      据了解,凌家滩遗址内壕沟所处位置较为特殊,壕沟北段以北为贵族墓葬及祭坛,南为居住址遗迹,壕沟是划分居住区与贵族墓地的一道重要界线。考古专家认为,5300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有规划地营建这一大型壕沟,与后世的“护城河”作用相似。

      朔知研究员认为,凌家滩壕沟遗址的发现,是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环壕聚落认识上的重大突破。这一壕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大型公共工程,营建这样的壕沟光土方量就达十数万立方米,这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十分罕见。这说明当时社会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实力,而且已具备一定的权力号召和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即具备行政管理能力,迈出了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境内,为距今5800至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被认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玉器文化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1985年被发现以来,已经6次发掘,出土文物2000多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