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考古遗址首次开放:5000年前已用“混凝土”
2014-06-15 14:52:34 来源:中安在线 已浏览次
昨天,记者从凌家滩遗址公共考古开放日现场获悉,经过近两年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发掘现场首次向公众开放
昨天,中国文化遗产日凌家滩遗址公共考古开放日举行。考古现场不仅迎来了中科大和安大考古系的70多名学生,还迎来一些对考古充满好奇的民众。据悉,为拉近考古和民众的关系,安徽首次将大型考古发掘现场向民众开放。
当日,考古人员正在对遗址墓葬南侧的壕沟进行发掘。最深处已有两三米,考古人员在土层切面上,按顺序标注上地层的年代,明清、唐宋、汉代、新石器。负责现场发掘的省考古所研究员朔知说,前五次发掘结束后,为弄清凌家滩先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他们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大范围的勘探后,特地选择凌家滩遗址本身和外围,开始四处发掘。经过近两年的发掘,他们不仅确认了作为区域中心位置的凌家滩遗址不仅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域、长达2000米的壕沟、外围一系列的村落。而且对凌家滩先民饮食居住、生产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遗址公园2016年底前迎客
在当日的考古现场,记者还获悉,2016年底前,市民可在建成的凌家滩遗址公园,与出土文物亲密接触,还可在文化教育体验区,穿越5000年,体验凌家滩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游猎方式。
发掘成果展示
饮食:养猪打猎食品丰富
据悉,在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较多的鸟禽类、猪、鹿等动物骨骼,而且在红烧土中发现了碳化的稻壳。这说明在5000年前,凌家滩先民已发展了种植、养殖、打猎等经济形式。不过,也有人疑惑地问:“发掘为啥没有发现鱼类骨骼?难道临河而居的凌家滩先民不会捕捞?”对此,考古人员解释,因鱼类骨骼相对其他动物骨骼,不易长久保存,而且从其他方面来看,捕捞对当时已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凌家滩居民来说,不是一件难事。
工具:生产生活工具分类明确
虽然处在5300~5800年前的凌家滩文化属于原始社会,但凌家滩先民已不再茹毛饮血。例如,考古中就发现的大量陶制锅碗瓢盆,功能分类已相当细致。有烧煮用的鼎;盛食物用的碗、盘;装水用的杯等。而在生产工具中,各种石质工具也分工明确,有开荒伐木用的石斧,整修木材用的石锛、石凿等工具。此外还发现了打造这些工具所用的砺石。另外,朔知说,以往发掘中他们发现的一个玉人身上有和头发丝差不多粗细的钻孔。 “现代人做起来都不容易,凌家滩先人是如何做到的?这足见他们的非凡技艺和手法。 ”
居住:已用“混凝土”建房屋
5000年前的凌家滩人不是只会简单的搭建屋舍,事实证明,当时的凌家滩人已懂得“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这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非常相似。朔知说,他们要用经过火烧过土作为房基槽与墙体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内用木棍作为墙体的支撑柱,然后填埋红烧的土块,并在墙体两侧表面敷上较厚的粘泥。甚至一部分还可能用芦苇杆加固。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