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市考古 揭开千古谜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市区县后巷高华公寓工地出土的夏商时期印纹陶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市区谯楼子城城址与门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4年3至4月,省、市文物部门联合对市区府学巷原工人文化宫地块进行了前期勘探,勘探区域的地下有房屋基址、砖铺道路等遗迹,应为温州府学孔庙遗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市区朔门城门址

 

      本月14日(周六)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温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地下蕴藏着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下来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开展城市考古,以科学手段揭示古代遗存、诠释遗存文化信息,可印证历史,补正和丰富史籍内容,展示温州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并可藉此考索“温州模式”及温州人创业精神的基因密码。

 

      但温州城市考古起步较晚,丧失了许多重要机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杭州发掘了五代捍海塘、南宋御街、太庙、临安府衙等遗址,宁波发掘了东门码头、市舶司、唐宋子城等遗址,可谓硕果累累。温州城市考古却仍寂然无声,甚至西山水厂工地大量堆积的瓯窑瓷片以及人民路水仓组团南宋窖藏金银器的出土也没能引起社会太多关注。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建,许多历史建筑和街区悄然消失,河道被填埋,温州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建筑桩基及地下车库建设,更给地下文物带来毁灭性破坏。上世纪末,旧城保护问题逐渐引起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10年开展的“六城联创”使温州古城获得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收获颇多。

 

      出土城区最早陶片


      确定朔门始建年代

 

      1999年,温州市曾启动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市文物管理处开展了永嘉珠岙童装城前期勘探和温州古城址专题调查,并在华盖山北部认定城墙基址一段。近年来,市文物部门对温州古城墙遗迹开展了多次考古调查,查阅相关史料,走访知情老人,确认华盖山北部城墙基址位置正确,但墙体为建国后砌筑。并在该段基址南面,新发现一段疑似墙基。

 

      2003年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挂牌成立后,先后进行了县后巷高华公寓工地勘探和朔门城门址发掘工作。在高华公寓工地,考古人员利用挖机开挖的断面首次获得各时期地层叠压现状图。该处地层显示,明清时期地层较薄,五代至元代文化层最厚,层次最为丰富,为历史上的城建高峰期;唐以前未发现单独地层;在距地表2.3米深处,发现两块夏商时期印纹陶片,这是迄今城区出土年代最早的陶片。该处地层状况为确定温州古城各时期居住(活动)面状况及其在地表下的埋藏深度提供了重要切片。

 

      次年8月,市考古所对朔门城门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对城门主体位置进行了全面揭露。城门洞宽3.9米,进深7.85米。城墙结构为中间填土夯筑,两侧包砖;早期城墙较窄,后经三次增筑,墙体明显增厚。城门洞及两侧还保存有多层砖铺道路。从墙内夯土所出的瓷片分析,砖砌城门始建于晚唐五代时期。

 

      世纪之交的几次城市考古工作,首开我市城市考古之先河,并取得重要成果。尤其是朔门城门址的发掘,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东瓯王城址探索


      填补东瓯国考古空白

 

      200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台州温岭大溪发现一座西汉城址,并在附近的塘山发掘一座西汉大墓,成为东瓯古国研究史的一大突破。一些学者主张温岭大溪发现的城址为东瓯国都城,塘山汉墓则为东瓯王陵。厦门大学石奕龙、浙江省社科院林华东等学者则认为,综合文献和历史地理方位研究,并对比福建闽越王城实物资料,东瓯国都城和王陵在温岭大溪的观点无法令人信服,林华东并认为,东瓯都城仍应在温州市区。

 

      市文物部门以调查汉墓为线索,在乐清、瑞安、平阳馆藏文物中发现一批东瓯国文物,填补温州东瓯国考古的空白。根据新发现的墓葬分布特点,主张突破成规,将乐清柳市平原和温瑞平原西片作为重点探索区域。

 

      下陡门遗址清理


      古代水则实物首次露面

 

      2010年,水利部门在杨府山东侧开挖河道时发现下陡门遗址。文物部门随后对该陡门进行了清理,发现该陡门墩柱刻有“开平闸”三字,这是我市首次发现古代塘河管理的永嘉水则实物资料。永嘉水则不仅调节塘河水位,也与城内河道管理密切相关。

 

      据史载,旧城鼓楼前五福桥墩亦刻有永嘉水则,但与下陡门水则不甚相同:五福桥位于鼓楼前,墩柱上不仅刻有4列水则文字,还有数条标记水位的横线,其水则内容更丰富、更完整,便于州府统一管理调度;而下陡门水则仅凿“开平闸”三字,便于闸夫即时掌握水情和调节水位。二者差异表现出永嘉水则统一监管与灵活调度的优越性,具有相当高的管理水平。这些发现和研究使我们对古城河道管理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

 

      证明谯楼明清重修


      厘清古代内城兴废沿革

 

      2013年8至11月,为配合温州谯楼周边环境整治,市文物部门对谯楼西侧原教育局办公旧址地块进行考古勘探,在今谯楼及西侧地块下发现两处相互叠压的早晚期城址,早期城门洞紧靠今谯楼西侧。城墙砌法为外包青砖,中间填土。墙内填土用黄泥和青泥分段版筑。部分城砖上模印有数字、文字或刻划标记。

 

      据文献记载,早期城址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初年,毁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晚期城墙重修年代,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应在元末方国珍盘踞温州期间(1357~1367年)。本次勘探以充分可靠的实证资料证明现存谯楼为明清重修,且相对早期门址位置东移,从而基本厘清了古代内城的兴废沿革、增补,还复了历史本原。揭露的城址本身也将成为我市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一大亮点。

 

      谯楼勘探成果使我们能够对此前发掘的朔门古城址进行比较研究。朔门城址早期城砖与谯楼子城门址早期城砖规格与数字铭文基本一致,城墙填土中出土遗物大体同期,可佐证朔门早期门址亦建于五代初年。弘治《温州府志》“城门”条:“北曰拱辰门,旧名望京门,唐时有双门,取北阴耦之意。钱氏筑城,只存其一。今犹称双门,路出望京厢。”朔门乃“双门”之谐音,所谓“双门”并非指两座城门,而是指一门双道,即同一座城门内有两条并行门道(两门道间有隔墙)。如汉唐长安城、洛阳城的大门都是“一门三道”。唐代双门遗址原本有两条并行门道,在钱氏筑城时改成单一门道。2004年发掘的朔门遗址正是单一门道。因而其始建年代为五代初年当无可疑。

 

      朔门曾为双门的史实也反映了该门在温州古城中的特殊地位。温州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其对外交往仰赖城北港口,朔门往往成为外来客人进入温州城的第一关。由此门直通大南门的纵向大街则是温州城的重要轴线。即便后来双门被废,其特殊地位依旧无法取代(宋高宗驻跸温州时便由此门入城)。

 

      勘探永昌堡城墙基址


      拓展城市考古领域

 

      永昌堡是国内罕见的明代私家抗倭城堡,规模宏大,城墙坚固厚实,防御设施齐全,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早年遭局部破坏,现西侧城墙北部仅存墙基,原北便门毁圮,护城河淤塞、填埋成农田。

 

      2014年4月开始,市文物部门对永昌堡西、南城墙基址进行勘探,取得重要成果,得知永昌堡为加强防御能力,外墙一律使用长条形的丁头石,丁头朝外,内墙则多用块石,墙内填土为粘土夹杂碎瓦片,夯筑坚实;北便门非常狭窄,早期门址宽仅1.2米,外口收窄至0.9米。晚期便门向一侧改宽至1.87米,外口1.55米;敌台基址尺寸略小于南侧敌台,砌法相同;紧靠城墙外侧,用块石铺有宽约1.3米的便道;护城河宽约6米,外侧河岸发现有石砌驳坎。

 

      永昌堡城址勘探拓展了城市考古的新领域,它不仅为文物本体的修复和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也预示着考古手段必将在文物建筑修复中发挥越来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