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制陶与石器时代相关?仙郎洞出土夹砂陶片
2014-06-06 14:4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已浏览次
黎族制陶与石器时代相关?
如今,乘坐邮轮在浩瀚的南海上,或乘坐飞机在高远的天空,遥望美丽的海南岛,都难以想象哪些河流曾涤荡过古人类的足迹。
然而,通过考古研究,那些挖掘出来的冰冷石器,不仅有了温度,还可从其斑斑印痕上看到,海南先民对生态环境的选择,以及这个孤岛曾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超荣接受海口晚报专访时称,海南已出土的众多史前文物,验证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在文化上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而且古人类在海南不仅深居洞穴,还偏爱大江大河。
仙郎洞出土夹砂陶片
中国最南的新石器洞穴遗址
A
考古如同探险,常有意外惊喜。仙郎洞作为新发现的一处洞穴遗址,是2012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三亚市博物馆组成的野外考古队,在三亚市进行史前考古调查时不经意发现的。该新石器洞穴遗址就在三亚市东北部落笔峰的山脚下,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笔洞旧石器洞穴遗址近百米。
考古队在该洞内采集和从地层里发现石制品22件,其中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锤和石砧。另外还发现一些动物骨头和零星的夹砂陶片。精致的高背状刮削器就采自支洞,精致的黑曜岩刮削器和夹砂陶片就出自洞右侧的黑土层。根据地层和出土物的文化特征,初步确定仙郎洞遗址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地质学的年代属于全新世早期。
“这是在三亚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也是目前海南已发现惟一一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它还是我国最南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超荣介绍说,把仙郎洞出土的石制品与落笔洞遗址的石制品进行对比,发现无论石器的加工技术,还是石器类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发现说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就一直在三亚市活动,这对研究海南的史前史和华南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海南古人类生活在两江一河
海南植被茂密,水系发达,明洞暗穴众多。有多少个洞穴中,留下过古人类的印迹,又有几条江河,有过古人类活动过的踪迹?从已出土过的动物和人类化石的洞穴与旷野来看,在海南这些地方远古时代是否曾经历过一段农耕时代或生活过一个个强大的部落?这些,都该交给考古学者们解答。
李超荣和同行李浩、许勇在2013年的《化石》杂志上,发表文章总结海南史前考古方面重要收获时称,现在海南发现8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2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和1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文章称,“根据目前发现的材料,我们初步勾画出海南省史前文化序列。”文章中更是提到“发现的旧石器材料说明,在海南的昌化江、南渡江和万泉河都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踪迹。”
如何看远古时代的海南岛?那神秘的洞穴、丰富的文化地层、出土的各种石器,都显示了海南的古文明。那些洞穴给今人一个启示,通过这些古人类居住的遗址,可以探究海南文明的发展脉络。史前考古不可避免地有“断层”现象,但依然可以从出土的石器、骨器等实物中,推断海南古代生态环境、地理状况、气候、植被以及人类迁徙等内容。考古证明海南岛这片土地史前不是荒原或海洋,而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石器文化是属于砾石工业,海南不仅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新石器时代文化上一脉相承,而且从遗址出土的石制品观察和分析,也可归纳出一些鲜明的特点:石制品的原料多样,石制品的个体比较大。打片技术采用锤击法,石器类型主要有砍砸器和刮削器等。打制石器的素材主要使用砾石和石片,加工石器主要采用锤击和锤击交互方式。第二步加工比较规整,刃缘比较平齐。在石制品中都保留不同程度的天然面。李超荣说:“这是以砾石石器为主的工业。从这些特点分析,海南与华南的砾石工业具有密切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发明了陶器,该时代的陶器从陶质区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此外还有从工艺、纹饰上和陶窑结构区分,其风格迥异,不同的类别,创造了该时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
海南史前考古发现的夹砂陶,是古代陶器的一种,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开始生产,其质地较粗,成型方法是泥条盘筑法和轮制成型法,为使陶坯烧制受热时不易裂开,特意在陶土或泥料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其种类是红陶和灰陶,特点是耐高温,可作陶罐、陶鼎等炊器。
仙郎洞新石器遗址发现两年多来,因出土文物有夹砂陶片,在业界和社会引起广泛热议。有网络文章称“黎族制陶术源于新石器时代,传承了我国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制陶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更多的媒体报道说,在三亚和昌江的黎族,“世代传承被称为制陶史上的‘活化石’的古老制陶工艺”;海南和江苏等高校有学者称,最早行走在海南的黎族,至今保留着泥条盘筑法与露天烧造的原始制陶技术和方法,历史比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还要久远。
黎族一直传承的制陶术,与新石器时期的古人类所创造的夹砂陶,是否有密切关联?
针对这一热点问题,李超荣说,这正如在黎族居住区三亚落笔洞考古发掘出石拍,是新石器时期之物,有学者认为它是剥树皮所用,而树皮布是黎族最早的服装,从而推断黎服产生距今有6000年历史;在三亚和昌江都发现有新石器早期的夹砂陶,说黎族借鉴了这种制陶术,也只是一种推断,“要准确或深入和全面的说明问题,还需要民族考古学进行考察发掘。海南还有更多的类似之谜,有待进一步的考古探究揭秘!”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