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周家小湾古墓发掘又有新发现

       导语:昨天在武家台墓地,颇具特色的唐墓现身,从墓葬形制到砖石工艺,再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生活的点滴,同时展现了独特的葬俗。今天我们的记者又来到周家小湾墓地,继续跟踪这里的考古发现。

       看着这些古墓被破坏严重,真心疼!不过我们的考古专家总能从一堆黄土,几片碎碗中发现惊喜,希望好天气能持续下去,考古工作顺利进行。

       记者 周园:周家小湾古墓群的发掘工作已经进行到墓地中段了,我身边这一座是晚清时期的土坑墓,大家可以看到棺木的大致轮廓依稀可见,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墓主人的牙齿。

       这座晚清土坑墓,距今100多年,棺木,棺钉,人骨,牙齿都依稀可见。最为奇特的是墓主人脚边,有一个形似圆盘的器物,考古专家解释,这是一个陶制的出鼻。

       考古工地负责人 张正发:陶盘一样,下面有孔和我们现在用的蒸笼出鼻是一样的,有一种寓意,脚蹬出鼻,希望后人发达。

       从明晚期开始,很多村民为了希望族人出人头地,会在死去的长辈脚边放一个出鼻。出鼻大多是用陶或釉陶制成,这恰巧也说明墓主人比较清贫。此外,在另一座明代土坑墓中,考古专家有惊喜发现。

       考古工地负责人 张正发:在头部发现了一块墓志砖墓志可能用朱砂写的,字迹已经不存在了。

       墓志铭,从汉朝开始就很流行,与其他朝代墓葬里的告地书,地券功能相似。

       考古工地负责人 张正发:记载人的姓名身份,出生年月,怎么死的,子女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除了墓志砖,墓主人头部两边还放着瓦片,这就是明代墓葬习俗里比较受欢迎的瓦枕,牢固的将逝者的头部固定在瓦片中间。

       考古工地负责人 张正发:从宋以来流行的一种葬法,在头部用瓦片做枕头。

       宋代墓葬对风水有严苛的要求,明代也沿袭了这一葬俗,但增添了几分人情味。

       考古工地负责人 张正发:测时测日的时候,不像宋代把人弄得无葬身之地,用地券,八卦砖,做一些辅助性的东西。

       从周家小湾古墓群的发掘工作来看,六朝时期的墓葬大多深埋到地下7米,保存情况比较理想,明代稍浅,清朝最浅,一般只挖到刚好放下棺木的深度,因此,清朝古墓很少能完整保存下来。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