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拓印发现黏土押印阳文 比人头骨还罕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东省博工作人员在现场拓印甲骨文

      “一片片有关联的甲骨缀合在一起,就能知道几千年前发生了什么。”当普通人对着甲骨文直呼“天书”时,中国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却如获珍宝。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研究团队来说,这就是甲骨文的乐趣所在。

     甲骨展示殷商战争过程

     5月16日,山东博物馆仓库旁不远处的一间办公室里,10名社科院甲骨文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甲骨拓印工作。

     拓印前,工作人员将甲骨用油泥固定在一块木板上,生宣(宣纸的一种)平铺于甲骨,经过特殊工艺固定后,用专用工具“扑子”沾墨水,将甲骨上的文字一点点拓印到宣纸上。

     山东省博馆藏甲骨中,较大的如手掌,小的只有指甲般大小。每一片甲骨上,都有数量不等、排列不均的文字。“现在研究发现的甲骨文,一共分为5个时期,同一个文字,在每个时期都有变化,越到后期,文字写得越密、越小。”宋镇豪介绍。甲骨虽小,文字虽少,价值却不可估量。据宋镇豪介绍,不少甲骨可以缀合。缀合后,组成的文字像讲述一个故事,比如说,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国家打了一场仗,战争过程怎样,有的甚至会说明当天的天气如何。“对于研究殷商历史有很大的作用。”

     用宋镇豪的话说,甲骨就像茶壶,肚子很大,内里有乾坤。很多意想不到的内容,都存在于一片片小小的甲骨中。方国国名的确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来只知道有这样一个国家,被统称为“方国”。两片甲骨的缀合,让从来不知道名字的国家有了名字。“虽然现在这个字已经消失了,但能够通过缀合发现一个新国家,意义还是很大的。”

     几万片甲骨中难见黏土押印阳文

     山东省博物馆第一次整理拓印甲骨还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今天看来,当时拓印的甲骨存在很多问题,有两面的甲骨只拓印了一面,还有的甲骨文字拓印不清晰,几乎无法辨认具体文字。

     现在,无论是拓印工具还是工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扑子”外面的丝绸专门从苏州购买,而刷子要求使用没有染烫过的头发制作。除此之外,几乎每一件工具都有供应来源,这些都是在长期工作中探索到的最优选择。

     根据甲骨的形状、文字清晰度不同,拓印过程有的需要10分钟,而有的需要一小时,甚至更久。

     正因为工艺水平的提高,很多从前没有关注到的内容得以浮出水面。

     5月16日,除了发现了两个没见过的新见字形,黏土押印阳文的出现让宋镇豪很兴奋。“黏土押印阳文,比人头骨还罕见,几万片甲骨中都难见几片。”

     据宋镇豪介绍,甲骨长期埋于地下,如果两块甲骨离得很近,因两块甲骨中间存有黏土,上面一块甲骨的文字凹痕会形成黏土阳文,粘在下面一块甲骨上。这样,同一块甲骨上便有两种类型的文字叠在一起。

     相关链接

     发现甲骨文第一人是咱老乡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发现甲骨文,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

     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前,不知道世上到底有多少片“龙骨”成为中药药材。

     王懿荣的发现,让殷墟甲骨文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化艺术珍品被继续当做“药材”而被人为毁灭。

     王懿荣鉴定和购藏殷墟甲骨文,对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和甲骨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8年作为中国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本报见习记者许亚薇整理

     七次挖掘大辛庄

     都有令人震惊发现

     大辛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东郊历城区王舍人镇大辛庄村东南,为以商代遗存为主的文化遗址。其商代遗址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在山东省内居于首位,除此之外也包含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堆积。

     考古人员先后在1952年、1953年、1955年、1958年、1984年、2003年和2010年对大辛庄遗址进行了7次挖掘,每次挖掘都有令人震惊的发现。其中,1952年,大辛庄曾出土了有灼痕的无字卜骨;1984年挖掘,共发现甲骨约400片;2003年的挖掘中,出土有字卜骨8片。

     大辛庄是商代都城之外唯一出土甲骨文的遗址,是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地位仅次于河南安阳殷墟和郑州二里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