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现完好南宋御街 马可波罗笔下繁华再现(图)


昨天,中山中路112号南宋御街考古发掘工作结束。杭州建兰中学的学生正在参观发掘出来的文物。

从今天起,杭州人走中山路的时候,可以怀着一种肃穆的心情把脚步放慢一点。因为,最新的南宋御街考古发掘工程发现,在脚下2米多的深度里,一共叠埋着五个时期的四层道路——不仅有赫赫有名的南宋御街,还有来自元、明、清以及民国的大道和小巷。
经过半个多月的“寻宝之旅”,昨天,杭州历史博物馆在中山中路112号的发掘现场展示了这悠悠千年的痕迹。
寻觅几十年的
御街石板找到了
中山路惠民路附近,记者看到一个60平方米左右的考古坑,这就是南宋御街考古发掘现场。
坑有两米多深,被挖成了一块又一块高低不等的石土。听考古专家、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唐俊杰的解说,记者才知道,这一块块高低不等的石土平面,代表着四个不同时期的路面,从低到高分别是南宋、元、明清和民国。
顺着木阶梯走到离路面两米多的深处,是一层细细码放的香糕砖。“你们现在就站在南宋御街上。”唐俊杰的说法,带给人时空交错的感觉。香糕砖一侧,稍稍高起的地方,整齐地铺放着一块块石板。它们毫不起眼,考古专家们却已找寻几十年。唐俊杰说,按照《咸淳临安志》等文献记载,铺设南宋御街一共使用了一万多块石板,但此前的考古发掘却只发现过香糕砖。“现在真相大白了,香糕砖是御街早期的用材,因为它质地不够坚硬,容易破损,所以后期开始改用石板。”
在考古坑内的东侧,还首次发现了南宋御街的排水沟——“御沟”,它宽30多厘米,深1米多。找到了它,就意味着找到了御街的东界,它在现今中山路东侧1米处。“可见南宋御街要比现在的中山路更宽,起码不会窄于16米。”唐俊杰说。
因为无法进行中山路西面的考古发掘,御街真实的宽度还是个谜。不过他说,比起宽200步的开封北宋御街,南宋御街由于朝廷财力的削弱,规模实在是小了很多。
御街两旁曾集中数万家商铺
脚踏南宋御街的香糕砖,看着中山路上车来车往的景象,有一种奇妙的穿越时空的感觉。千年前的御街上,又曾是怎样一幅景象?唐俊杰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脚路交叉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场所)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
每三年,皇帝都要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祭天仪式。他沿着御街到景灵宫吃斋祭祖,住一晚后,再返回太庙(今鼓楼附近,供奉皇室祖先排位的场所)住一晚,再到城外的郊坛祭天,再住一晚后返回皇宫。据说,皇帝车队走过时因为怕压坏石板,每次都要把石板拿掉,并铺上沙子。
当时的御街对百姓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它两旁集中了数万家商铺,临安城一半的百姓都住在附近。“十里”御街可分三段:首段从万松岭到鼓楼,是临安的政治中心,靠近皇宫、朝廷中枢机关,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集中,消费与购买力最强,因此,这里的店铺大多经营金银珍宝等高档奢侈品;第二段从鼓楼到众安桥,以羊坝头,官巷口为中心,是当时的商业中心,经营日常生活用品,据《梦梁录》载,这里名店、老店云集,有名可查的多达120多家;最后一段从众安桥至武林路、凤起路口结束,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段,这里有都城最大的娱乐中心——北瓦,日夜表演杂剧、傀儡戏、杂技、影戏、说书等多种戏艺,每天有数千市民在这里游乐休闲。
御街考古现场将立即回填保护
顺着南宋御街往上,十几厘米处是一层元代的石板路,与《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说“元代杭州很多路都使用石板”的描述相符。1276年,元灭宋后,都城临安变成了地方城市,御街的功能也改变了。巨石铺设的路面也日益毁坏,隔离杈子也不见,威严也随之消失。于是,两边的店铺和民居开始侵占御街,街面渐渐变窄。
元代地层往上七八十厘米处,是明清时期的路面。“你们看,这石板的形状和元代相比,不规则且要随意些,路面的质量也差一些。”唐俊杰说。据说,当时的御街已经改名为“大街”,御街的味道全然不再,仅是一条贯穿旧城南北的大路。
民国地层要比明清再高出五六十厘米,和现在的中山路有80厘米左右的落差。在所有路面里,民国的用材最廉价——都是形状不规则的砖、瓦碎料。经过元明清民居、商铺的侵占,此时的御街已经成为了一条小巷——太平坊巷。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纪念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这里才改名为中山路。
在高楼林立的杭州城里,还能找到这样历史悠久的路吗?“我们可以肯定,中山路是杭州沿用时间最长,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条路。”唐俊杰说,这也是此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另据介绍,按照计划,南宋御街考古发掘现场将马上回填保护。今后将配合中山路有机更新工程的整体计划,设计成遗址陈列馆等向公众展示。


南宋御街
香糕砖和石板诉说往事
为配合中山路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工程,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本月初进驻中山中路,寻找南宋御街的踪迹。经过近20天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南宋御街的一部分。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除了南宋御街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压在它上面的元代大街、明清大街及民国时的道路。昨天,在考古现场,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说,这次发现表明中山路是杭州城区文化底蕴最深厚的道路,也是杭州城区沿用时间最长的道路。
中山中路112号附近,考古人员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大坑。在这个大坑的最西边,也是最底下,就是南宋御街。考古人员介绍,这里距地面约2.2米。记者发现,这条御街由一块块砖横着排列而成。唐俊杰介绍,这是香糕砖(香糕砖是宋代的典型砖,外形似香糕,较现代砖细长。这种砖比普通的砖要沉,硬度强,敲起来声音清脆)铺成的。这次发现解决了困扰史学界很久的一个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古工作者挖到的南宋御街是由香糕砖辅成的,但历史学家根据相关文献却说,南宋御街是条石板路。据《咸淳临安志》记载,整条御街长一万三千五百余尺,“旧铺以石”,纵横共用石板三万五千三百多块。
南宋御街到底是什么样?唐俊杰说,从这次发掘的情况看,原先的御街都是香糕砖铺的,但到南宋后期,才全部铺上了石板。据他介绍,这次发现了两处香糕砖的道路,一处是斜的排列,比横的砖要低一些,因受力较均匀,这些斜的御街是基础。在上面后来又横着铺了一层香糕砖。而在这些香糕砖之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石板。“因为砖块易磨损,你看这些香糕砖都没有棱角了。而石板却坚硬得多。史料记载南宋御街曾铺有石板,这次总算找到了证据。”唐俊杰说。
这次,考古人员还首次发现一条南宋时期的排水沟,唐俊杰说,南宋御街文献记载很少,这次发现为历史学家研究提供实物证据。当时的御街宽达16.5米,现在揭示的只是局部。
同样是御街,北宋御街却要气派得多,北宋御街在河南开封,有意思的是,御街上面的路,也叫中山路。顾名思义,御街就是皇城里专供皇帝出巡用的主干道。一般不允许普通人在上边走。
史料记载,北宋的御街很宽,最边上各有一条排水沟,称为御沟,再往里是御廊,原来允许市民商贩在其中做买卖。后来,开封府派人在廊下安放黑漆杈子,御街中心又放上两排朱漆杈子,不让人马在御街中心来往,行人只能在廊下杈子外行走。
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御街要窄一些,只有大道和两边的排水沟,但却比北宋的御街更人性化。据《武林旧事》说,一到中秋节,御街店肆就陈列出诸如绒线、密煎、香料等货物,向路人夸多说好,谓之“歇眼”。所谓歇眼,大概就是留住顾客眼球的意思。入夜,御街“灯烛华灿”,买卖“竟夕乃止”。南宋刘辰翁有一首《忆江南》:“梧桐子,看到月西楼。醋酽橙黄分蟹壳,麝香荷叶剥鸡头。人在御街游。”说的就是当时的杭州人逛御街的闲情逸致。
元代大街
马可·波罗笔下的繁华
元代时,杭州已不是都城,这条路也不再被称为御街,被称为大街,不过大街两侧依旧繁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记载,大街用石板铺成,两边都有排水沟,大街边上的店铺很繁华。考古人员说,这次的考古发现,与马可·波罗的相吻合。他们在元代地层发现了一条用石块砌成的沟,正是元代大街东边的排水沟。而这条大道也都铺上了石板。现在的中山中路宽约12.5米,元代大街要宽得多。
明清大街
石板路记载商铺扩张
在元代大街遗迹边上,考古人员又揭露出一处古道,上面也铺了几块石板。考古人员说,这是明清大街。明清时,这里仍被叫作大街,仍然铺着石板,不过要比元代大街窄一些。唐俊杰说,这表明,明清时两旁的店铺对道路有所侵占,路变得窄了。
民国的太平坊巷
鹅卵石路见证沧桑
民国时,中山路原先叫太平坊巷,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为中山路。与下面几条石板路、香糕砖路不同的是,考古人员揭开的太平坊巷是一处鹅卵石路。路面由石块、砖片、瓦片组成,路面较差,专家说,这表明,与以前的道路相比,此时的中山路已有些衰落。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现了南宋御街,已达到了预期目的,他们将对这些古道回填保护,这生御街是否向公众展示,目前还不能确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