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在第3次文物普查中呈“井喷式”增长(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陕南文物普查试点近日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展开,图为该县明代城门,其特别之处在于里面是石片外面包砖。图为汉中市文化文物局文物科科长李烨在城门顶上以GPS卫星定位系统,确定该文物的经纬坐标。中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首次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地图。

陕西石泉的明代城门、清代花屋、崖墓,成都双流的清代陈家水碾、清中期的农家四合院、明清坛罐窑遗址……这些在中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试点中涌现出来的新信息,令人目不暇接;经过二十年沉淀,第三次文物普查将会在多大程度上突破,值得期待。

从以下数据可见一斑:在陕西三原县试点中复查已登记文物点一百一十四处,新发现一百七十六处;蒲城县复查一百六十六处,新发现二百五十六处;成都双流县华阳片区复查二十一处已登记文物点,新发现一百七十三处。仅从这三地的情况来看,新增文物点普遍翻番,而华阳片区竟达八倍还多。

中国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李培松表示,这种“井喷”式增长在预计之中,第三次文物普查其实已经将“文物”的概念进行了扩展。“此次文物普查范围是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文物。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是首次进入文物普查范畴,例如一些老厂房、民国建筑、乡村民居等,因为离的年代近就不受重视,结果就是这些离得近的遗产反而更容易遭受损坏”。

在成都双流县华阳镇香山村二组,记者看到一座清代中期的农家四合院。专门从事古建研究的高级工程师朱翠华介绍,“房屋采用典型的穿斗结构,作为务农普通百姓的住宅,为方便晾晒东西,庭院无树且宽大;雕花木件比较精致。”这样一座颇具川西平原特色的四合院,记录了当年人们的生活习俗、建筑方式,二十年前的第二次全国普查并没有登记在案,曾经的大门、围墙已经湮灭在时光中。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刘小和说,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纳入文物普查范围,是这次普查工作的重要突破,体现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和重视。

事实上,本次普查由“文物”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00五年底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务院文件中使用“文化遗产”一词。

据了解,第三次文物普查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在为期两年半、数万人参加的田野普查中,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的科技手段都将在现场运用。在此基础上,中国将首次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地图。

经过田野调查和室内汇总、复查后,预计将于二0一一年正式向国民提供一份详细的文物名录;而国家文物名录在过去都是不对外公布的。

“公布也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手段”,李培松表示,一方面利于宣传,另一方面也利于社会监督,将文物置于民众和媒体的监督之下,得到更好的保护。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