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平墓石碑现身济南地震台 汪精卫撰写碑文(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乐平是济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曾向陈独秀推荐王尽美和邓恩铭,但是否中共党员目前尚无定论。

记者接到读者来电,说看了当天《济南日报》发表的《名城碑刻书春秋 拓片流芳传百年》一稿后,想起几年前在济南地震台院内曾见到一块很大的石碑,碑身躺卧在一片小树林的乱草丛中,上面有“王乐平先生墓碑”和“汪兆铭谨撰”等字样,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只是不知现在怎样了。由于天色已晚,记者当日没能前往落实。昨天一早,记者给济南地震台打电话咨询,工作人员说这块石碑还在,去年11月被王乐平的后人在原地竖立起来。

墓碑出现在地震台

记者随即赶到济南地震台,在大院深处见到了这块石碑。石碑位于一平台上,后面是一小片柏树林,碑身高约200厘米,宽约120厘米,基座明显为新砌,整体显得十分厚实。在石碑1/4处有一道明显的敲砸痕迹。碑文开头一行顶头刻着“王乐平先生墓碑”字样,其后洋洋洒洒一大篇文字,但字迹入石不深,由于年代久远,加上风雨侵蚀,很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其中有“先生之勇敢,民国十年……”、“主编齐鲁日报”、“先生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等文字,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告”,也就是1933年。而最让人注目的是落款人———“汪兆铭谨撰”,这汪兆铭就是汪精卫。旁边还有碑文书写者姓名,为“王法勤敬书”。

石碑基座下还残存着一个花篮,其中的鲜花早已枯萎,附着的白色挽联上有“子王钧五 媳藏任堪携子孙后代敬挽”的字样。

陵墓1933年建成

从史料上看,王乐平是济南第一个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但是关于他的墓是如何建在济南等情况却难以找到资料,于是记者今天又辗转找到了居住在济南的王乐平的孙子王渤和王永江。

据如今已70多岁的王渤老人介绍,此碑只是王乐平巨大陵墓的一小部分。陵墓是1933年修建完工的,现地震台的约40亩地,大致都是王乐平陵墓所在地。在“文革”初期被拆毁,只剩下这块石碑倒在当地。说着,老人拿出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绘制的一张图,说这是根据记忆绘制的,基本为原来陵墓的全貌。记者见到图中所绘的陵墓整体显得十分宏伟,最下方有牌坊式建筑,为墓道入口,后面往上是两段墓道,王渤老人说,我没有画全,其实墓道共有5段。最上方就是陵墓的主体建筑,在山脚下有半圆形石砌围墙,前面是一平台,上面建有一方形石屋,方石砌成,老人指着画面介绍,这座陵墓坐西朝东,大约有半个篮球场大小。陵墓的大门上方的字是“王乐平纪念堂”,为陈公博所题。现存的墓碑原来就竖立在此建筑内,面向大门,后面就是棺木下葬的墓穴。墓中有“亚细亚铁桶”,桶里有血衣,是他被蒋介石指使的特务杀害,身中七弹后留下的。

老人还给记者看了王乐平一张照片,说是在海外翻拍的,是现存唯一的一张他的单人照。老人还说,现在王乐平的后人大约有20多人,分别住在济南和青岛等地,他的二儿子现在已经90多岁高龄,就是记者在墓碑前的花篮上看到的“子王钧五”,他是唯一见过王乐平的人了。

是否中共党员尚无定论

关于王乐平的历史,两位老人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几十年里搜集了很多资料,证明王乐平在早期不仅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应该也是中共党员。他们拿出了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济南文史》编辑部2007年3月编辑出版的总第36期《济南文史》,上面有一篇署名苗体君和窦春芳的《王乐平与济南早期党组织的创立》的文章。

老人说,这两人是广东两位专门研究近代史的学者,他们根据俄罗斯国家档案馆移交给我国中央档案馆的资料进行了考证,认为王乐平是中共党员。文章中记载:“1922年1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填写的代表《调查表》,中国代表团有44人组成,山东参会的‘中国共产党员’有4人,他们是:王尽美、王居一(也就是王乐平)、王福源、王莜锦(也就是王象午)。他们四人到达苏俄边界时填写的表格十分清晰,在‘属何党派或团体’栏目中,王尽美填的是‘中国共产党山东部’,而王乐平等其余三人填的都是‘中华共产党山东部’,经中央档案馆及中共党史专家研究认定,‘中华共产党’就是‘中国共产党’。”两位老人对记者说,这段记录以前从没有披露过,其引用的资料是原始和权威的。

济南市委党史研究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王乐平属于早期在济南宣传过共产主义的人,关于他的情况在《中共济南简史》第一卷中有记载,包括向陈独秀推荐王尽美、邓恩铭组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这件事,当时他在这方面是做过很多工作的。但现在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他是共产党员。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