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凌家滩已有“卫星城”

从1985年被发现至今,蔚为大观的凌家滩遗址一直是个谜团。不过,随着邻近的韦岗遗址发掘,凌家滩文化将告别“孤单”。记者昨日获悉,位于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旁的韦岗遗址抢救性发掘结束,出土的大量陶器和呈现出的生活脉络,不仅大大充实了凌家滩文化,也有助于解开凌家滩的谜团。

凌家滩遗址并不孤立

韦岗遗址位于我省含山县铜闸镇大马行政村韦岗自然村东南,距离凌家滩遗址只有两公里。

“当地的规划建设要经过遗址区,所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凌家滩遗址发掘领队朔知先生告诉记者,考古勘探和发掘从9月下旬开始,12月2日结束。经勘探,韦岗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226平方米。

从发掘出的遗物判断,韦岗遗址的年代与凌家滩遗址相同,均为5000多年前,文化面貌也完全一致。

朔知先生说,结合在凌家滩周边的调查,可以证实凌家滩遗址并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孤立的存在,而是有较多小遗址支撑着这个中心性聚落遗址,韦岗遗址就是其中之一。

缸鼎等精美陶器最多

作为凌家滩遗址的“卫星城”,韦岗遗址虽然没有发现精美的玉器,但却出土了大量陶器,充满了生活气息。

“陶器为新石器时代遗物,不过完整的器皿几乎没有。”考古人员介绍说,陶器中以陶鼎、陶缸数量最多,另有陶豆、陶盘、陶钵、陶纺轮、陶饼、陶丸等,少量陶器表面还装饰有简单的彩绘图案。

“都是当时生活所用的必需品,无论是形态还是质地,都优于墓葬中的随葬品。”考古人员初步判定,凌家滩文化时期,生活用陶器生产与随葬陶器生产已分别专门制作。厚胎陶缸、红衣陶及少量彩绘陶器的发现,也显现了凌家滩文化面貌的特点和个性。

打桩打地基古人早就会

在遗址现场,考古人员还在沟状遗迹的低洼处发现了两组“柱洞”,第一组有40余个,单个柱洞直径在8~25厘米;第二组有30余个。

“柱洞是木桩子打下去形成的,这些整齐排列的木桩子搭建成栏杆,是当时建筑的体现。”考古人员介绍,此次发现的柱洞有直接打入土中和先挖坑后埋柱两种,作用和现代建筑打地基一样。

当时人们“偏爱”肉食

此次韦岗遗址的发掘,大大充实了凌家滩文化的生活信息。

“比如当时人的食物来源,通过出土的物品能基本判断。”考古人员说,这是凌家滩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较多的动物骨骼,多数属于兽类,包括颌骨、角、牙等,反映了当时食物选择的倾向性,可以证明动物性食物是当时人的重要食物来源,但暂未发现鱼骨、禽骨等。

从考古情况看,韦岗遗址遗物丰富,文化堆积厚,涵盖了新石器时代、汉代、唐宋-明清三大时期文化层,其中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最为丰富。但在新石器时代与汉代之间有着数千年的文化断层,这一文化断层的形成原因还有待考证。

相关新闻

道路为遗址“让步”

韦岗遗址的抢救性发掘源于当地的道路规划。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含山县规划建设的凌家滩遗址公园旅游公路连接线,将从韦岗遗址南侧穿过。

为保护好凌家滩遗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行对韦岗遗址进行全面勘探调查,并决定对过境公路可能占压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公路只涉及到遗址的很小一部分,但从保护角度考虑,当地已经修改了规划建设方案。”据透露,这段经过的道路将以高架桥的形式从遗址上“跨过”,“尽可能减少对遗址的破坏。”

新闻链接

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同时,发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时期其他遗址中所罕见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

凌家滩遗址各类遗存齐全,文化内涵丰富。专家评价,凌家滩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