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又有重要发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发现的原始牛牛角化石。 (图片由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队提供)

日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队2013年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中又有重要发现,在十号探方内发现一对较完整的原始牛牛角(角心、胶质外壳一般保存不下来),与以往的发掘时仅有的一些牛角断块和单个牛角相比,同一个体牛角的完整发现,更加丰富了考古学家对遗址上这种史前动物的认识。出土牛角化石的十号探方与九号方相邻,九号方以曾出土著名的“许昌人”头骨化石而闻名。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李占扬介绍,今年是灵井许昌人遗址的第9个考古发掘年,国家文物局批准9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面积。2013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数百件古人类加工或使用的石制工具,以及多种脊椎动物化石。同时,今年还有另外特别重大的发现,现阶段这些新发现的材料正在整理和测试中。

据了解,原始牛是一种体型庞大、性情凶猛的动物,个体是现代黄牛的两倍以上,适应于茂密的草原或开阔的森林环境。从灵井新出土的原始牛牛角骨骼看,两角尖之间的复原宽度可达2.5米,这表明,原始牛这种十分特化(特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进化方式,指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的动物,在许昌人时期达到了高峰,同时也可能是原始牛最后的辉煌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双权博士曾对灵井许昌人遗址出土的原始牛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原始牛和非洲野牛一样,是极其危险和难以猎获的动物,他推测这种动物在极端的情况下每小时的奔跑速度可达90公里,加上其暴戾的脾性,尤其是成年个体,很难成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的狩猎目标。但从张双权博士的研究结果看,原始牛是灵井许昌人时期主要的狩猎对象,也是许昌人主要的肉食来源,且已出土的大量原始牛化石属“壮年居优型”(化石以壮年个体为主),能成功捕获这样处于壮年期的大型动物,说明了许昌人已具有现代人的狩猎能力。

李占扬介绍,目前,灵井许昌人遗址已进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有关的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之中。近年来,不断的考古新发现,也使地处中原腹地的灵井镇声名鹊起,带动了这里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改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