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蠡县发现一处战国遗址和20余座汉代墓葬

考古工作者近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南忠卫村发现了一处战国时期大型遗址,清理出20余座汉代墓葬,出土115件比较完整的各类器物和大量的汉代陶片。

2010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考古专家确定蠡县南忠卫村存在历史文化遗址。为配合南水北调“保沧支线”工程建设,今年9月至10月间,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师生在蠡县南忠卫村进行了考古发掘。

据介绍,在战国遗址内发现了灰坑、水井和壕沟等遗迹。壕沟为东西走向,规模较大,现存长45、宽3.5、深3米。

“根据壕沟的形制和沟内的出土物,初步推测为战国时期,功能可能是当时聚落的防御设施。由于壕沟宽度和深度较大,可以推测出当时附近居住着一个比较大的聚落。”考古领队、山西大学考古学教授李君说。

在战国遗址附近,考古队还发掘出20余座墓葬,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有瓦室墓、砖室墓和土坑墓3种形制。

据李君介绍,瓦室墓为东西向,墓壁由板瓦或筒瓦纵横垒砌而成,其中部分筒瓦的瓦头上施有绿釉。墓内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器型有壶、罐、奁,在墓主嘴内含有两枚“五铢”铜钱。从墓的形制和墓内出土随葬品来看,该墓的年代为西汉时期。这种形制的墓葬在本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未有所见。

砖室墓均属于东汉时期,墓内出土器物主要有罐、壶、奁、“田”字款耳杯等陶器,以及水井、灶、猪圈、鸡等陶质冥器。墓主口内含有铜钱,此外在墓室内还散落一些铜钱。随葬陶器器型规整,部分器物上还绘有黑色彩绘图案;水井、灶、陶猪、陶鸡等冥器造型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

李君表示,这些发现丰富了这一地区战国到汉代的考古学文化内容,为深入研究冀中平原这一时期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材料。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