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考古由来已久 公众参与度越来越大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蒙河教授21日在河南三门峡举行的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上表示,公众考古在中国由来已久,考古已成为一种公众参与越来越多的活动乃至一种生活方式。

“公众考古一般都说是来自英语的概念,这不全对。其实在中国,早就被苏秉琦叫做考古学的大众化。”高蒙河称,与西方相比,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出现,至少具有同步性和原发性两个特征,公众考古在中国本土发生,并不完全是西方公众考古学影响或传播下的产物。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1950年首次提出考古是人民事业的观点,还用图例方式,展示考古、历史、博物馆、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新中国后来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的出发点。

中国公众考古大致经历受众型、关注型、参与型三个发展阶段:受众型阶段以专家自发性为主,单向普及传播,公众参观、接受为辅,如定陵、马王堆汉墓、秦陵兵马俑考古;关注型阶段以专家话语权为主,开始自觉讨论公众考古必要性,公众和媒体关注并举,如老山汉墓、南海一号考古;参与型阶段,专家角色转变,不再是考古资源唯一和当然的权威解释者,公众和社会媒体获得发言权,其对于文化遗产的看法和价值观大行其道,如曹操高陵考古。

过去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都是专家说了算,但现在有些发掘专家学者已不再是考古信息的唯一解读者,公众的参与度越来越大,甚至质疑程度也越来越高。“过去和现在是公众能为考古干什么,现在和将来是考古能为公众做什么”。高蒙河透露,公众考古学已是复旦大学2013年春季硕士选修课,未来很可能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

这位来自上海的学者还特别指出,常有人说,上海是由200年前的小渔村发展而来,其实,上海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时间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晚期,距今4000年以后,随着海岸线不断东移,上海先民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至唐代,今天浦东地区已有人类居住。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莫尼卡·史密斯应邀作客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介绍美国的公众考古相关情况,她呼吁说:“我们的祖先再也不会回来重建遗址、制作精美文物,所以一定要懂得珍惜”。(完)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