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考古往往“没脸见人”
齐东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
10月份挺进沙漠进行探险考古是正确的选择,这个季节不冷不热,也避开了沙暴频繁出没的时间。然而,沙漠腹地的气候令人难忍。由于地球的纬度,按北京时间,这里上午9时太阳才会露面。10月22日这一天,太阳出来前的气温只有-7℃,穿着皮大衣、羽绒服还瑟瑟发抖。
沙漠考察中的水全是带进来的,用几个特制的大铁筒存放,如今有了塑料瓶装的矿泉水,也带进来几箱,专供白天野外考察时饮用。不用说,这里水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提到洗澡,简直像天方夜谭,参加考察的人连脸也不许洗,牙也不能刷,先来的队员们个个脏兮兮的。我属于初来乍到,一时没反应过来,看到几个熟人不由脱口问了句:“没洗脸吧。”理所当然,引起大家哈哈大笑。
其实,我虽刚进尼雅,前些日子也一直在沙漠里滚爬,洗澡不得已必须戒掉,脸还在坚持洗,尼雅的情况不同了,只能保证饮用水,其他概不提供。好在这里彼此彼此,都是“没脸见人”。
不能刷牙很难受,难怪有几个人整日嘴里叼着牙签,不知道的,以为他们在模仿美国电影中的明星人物呢。
尼雅与“难民”
尼雅考察队有一则花絮:为进入尼雅探险考古,新疆考古研究所特意为每个考察队员制作了一件上衣,左前胸有“考古”二字,背上印有醒目的“尼雅”二字,是考察队的队服。
部分人穿着这件上衣由乌鲁木齐乘飞机奔赴南疆和田时,竟被空中小姐误认成“难民”,而且不解其意地窃窃私语:“怎么会有这么多难民?”“不像,他们带着高级照相机。”“大概是给难民募捐的人吧。”想来是“尼”字形体似“民”,“雅”字似“难”,衣服上的字体又选自古代木简上的写法,不甚规范的缘故。
不过,一般人都在电视新闻里看过救济难民的场面,常常是一些蓬头垢面的人排队领粥。再看营地的清晨,一伙不剃头、不洗脸、满身灰尘的人们团团围在火炉旁,盼望着白水烧开,泡碗方便面做早餐,也真像一群难民。空中小姐的话算是“歪打正着”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