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发现罕见窟龛雕像群 填补关中窟龛空白(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大的石雕佛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雕刻在悬崖上的窟龛

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于安君,近日在蔡家坡镇一山崖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处雕刻手法独特的窟龛雕像群。有关文物专家认为,从雕刻风格推断,至少是距今1600多年前北魏至西魏时期雕刻,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同时也填补了窟龛在关中地区的空白。

窟龛雕像群均在山崖上

2月4日,记者在附近村民带领下,爬上了位于岐山县蔡家坡镇宋家尧村,一座被当地人叫做“黑风洞”的石山。远远望去,在半山腰的石崖上,几个石窟赫然在目。这些石窟1米见方,有的石窟呈正方形,有的则是上圆下方,其中4个窟内各有佛像一座和七八个不等的陪伺人物雕像,石窟门边左右各有人物或者石狮。最大的石窟除中间雕有一个约2.5米高的大佛外,石窟门边左右各雕有身穿古代衣物的人物。有一个石窟被沙土和柴草掩埋了近一半,窟内从上到下排列着5层佛像,每个小佛像高约15厘米,粗略一数,这些小佛像至少在100个以上。

记者注意到,在周围的山崖上,也有一些风化严重、只能看出大概模样的石窟。

陪同记者采访的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于安君激动地说:“这些石刻佛像是在年前闲转时发现的,石窟内的雕像特征明显,有些符合唐代‘貌如宫娃’的雕制手法,人物雕刻体现了‘丰韵、耸肩、展胯’特征,而其中最大的那座石佛像有可能是北魏时期的。”于安君介绍,石窟内佛像下的图案人物叫“供养人”,门口的人物叫“力士或者枷叶、阿难”,佛像最多的应该是“千佛洞”。

窟龛雕像群填补关中地区空白

2月4日下午,记者将拍到的照片以及现场情况,发电子邮件给宝鸡市文物局刘副局长。刘副局长告诉记者:“根据照片来看,部分雕像损坏严重,从其风化程度和时间看,极有历史价值,具有保护意义。”

2月5日下午,著名文物专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这不叫佛龛,而是极为少见的窟龛,窟内雕刻的人像肉髻高,造型修长,秀骨清瘦、裹衣缚带,从雕像的衣着来看,至少是距今1600多年前北魏到西魏年间。当时佛教在西北各地区很流行,岐山窟龛这一发现,对研究关中佛教文化以及窟龛历史、石造佛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填补了窟龛在关中地区的空白。”

记者发稿时获悉,于安君以政协委员名义向当地政府部门提交了议案,建议尽快保护这些宝贝。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