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猜想:“南海Ⅰ号”是南宋流亡王朝辎重船?(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7年12月,“南海Ⅰ号”在阳江市海陵岛附近海域被成功打捞出水,并顺利进入“水晶宫”。此消息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万众国人和各大媒体的兴奋点。围绕这艘深沉海底数百年的古沉船,有关它的来历去向,它丰富的文物宝藏,它考古学上的重要价值等等均引起各界的热议和争论。大多数人认为,“南海I号”是800多年前南宋初年航行于中国至印度乃至中东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货船,但也有人猜测:“南海I号”可能是720多年前,为躲避元军追剿而流亡到现江门市新会区崖门海口的南宋末代海上行朝的辎重船。这一观点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为此查探了有关的史料,也认为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试提出以下猜想和疑问供有识之士参考。

猜想1

“南海Ⅰ号”与南宋海上行朝辎重船沉没年代和沉没海域有吻合?

目前,“南海I号”出水了1万多枚的古代铜钱,其中最晚代的是宋高宗赵构“建炎”铜钱。许多学者据此认定南海I号应为南宋初年(公元1127-1131年),即距今800多年前的出口商船,但也有学者认为,仅凭出水最晚代的铜钱对“南海I号”妄加断代是不可靠的,因为众所周知“建炎”铜钱的使用期限不但覆盖整个南宋朝代,且延用至元朝初年,而且宋代是严禁铜钱和白银出口的,可是“南海I号”仅一个破仓中就有上万枚古铜钱和为数不少的白银金饰,船上未破的船舱中可能还有南宋其他纪年的钱币,因而现在就为南海I号断代为时尚早。只有等待南海I号所有遗存物清理后,其断代才是最准确的,但就目前来判断,南海I号是南宋沉船却是可以肯定的。至于与南宋末代海上行朝是否有关联,我们拭目以待。

有一信息值得关注,那就是南海I号沉船所在阳江海陵岛附近的海域,与南宋末年海上行朝活动的海域高度一致。据《宋史》、《续资治通鉴》、《崖山志》、《宋季三朝政要》、《经世大典序录·政典·征伐》、《二王本纪》等史书记载,1276年杨淑妃与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南宋文武大臣在福州拥立赵昰,即位景炎帝,尊淑妃为杨太后。随后在1000多艘战船和辎重船护驾下建立海上行朝,沿海岸南下直至广东,曾先后驻跸汕头南澳岛、惠州甲子门、香港九龙、珠海官富场等地,后又经新会崖门、阳江海陵岛,来到湛江雷州湾上的硇洲岛,准备转去现属越南的占城,试图召集勤王兵力,反击元军,恢复宋室。期间因台风突袭,景炎帝失足堕海致病不治,杨太后及众臣才不得不拥立其异母弟赵昺接位为祥兴帝。后宋军攻打雷州失败,元军占领海南岛,截断了宋行朝往占城海路,南宋行朝只好回航再经阳江海陵岛海域撤至新会崖海之滨的崖山上,建立与元军崖海最后惨烈决战的南宋行宫(朝),期间两经南海I号沉船的海域。

崖海决战以南宋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负帝昺蹈海殉国而告终。宋帅张世杰率残兵驾16艘战船突出元军重围,并待元军撤出崖门后,寻到并护卫杨太后重返崖山。杨太后确悉帝昺死后,奋身投海而殁。张世杰等草草砌建蚝壳陵安葬太后,率剩余战船和辎重船撤至阳江海陵岛附近海域(即南海I号沉船海域),最后遭遇台风船毁人亡。

综观以上史实,南宋海上行朝及宋败军均曾三经“南海I号”沉没海域,且多次遭遇台风侵袭。经过长途航海,负载较重的辎重船是很有可能曾在此沉没的。

猜想2

沉船状况有吻合?

“南海I号”是怎样沉没的?是天灾还是人祸?根据相关的报道称,“南海I号”沉船所处海域的情况比较简单,水下没有暗礁,海底平坦,航线也是靠近海岸线行驶。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负责本次“南海I号”水下考古的主要负责人张威(曾先后两次率队赴新会崖门进行宋元崖海大战水下考古勘察)认为:基本可以判定“南海I号”不是迅速翻沉,而是倾斜着沉没的。所以船上很多东西都滚落在沉船一侧。这些状况符合装载重物、遭遇台风倾侧入水致沉的特征。

笔者翻查史籍,证实南宋海上流亡行朝和败军途径“南海I号”沉船海域的时段中,曾多次遭遇台风,而更令人遐想的是,迄今为止,“南海I号”及其周围一直没有发现古人骸骨。专家表示,“南海I号”是一艘木船,当时沉没速度比较慢,而且整船长约30.5米、宽9.8米,船身并不算庞大,门窗也不高。沉船事故发生时,船上人员是可以逃离的,但有疑问的是逃出沉船后,如何逃上颇远的岸上(见2007年12月21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同行船队的施救,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有学者猜测认为,正因为“南海I号”可能是南宋末代海上行朝的辎重船,当它沉没之际,船上的船员有可能被同行的船队救起。

猜想3

“南海Ⅰ号”出水的大量瓷器珍品与南宋宫廷用品吻合?

根据国内有关媒体报道,目前,“南海I号”已初步打捞出金、银、铜、铁和瓷类等器物6000多件。这些器物据估算仅为全船所载总量的极少部分,但仅此就足以给专业研究人员和民间爱好者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间,其中许多人认为只有商贸出口船才会有如此品类多样、数量巨大的装载,而且还根据个别出水器物带有西域特征,推断“南海I号”为驶向印度或阿拉伯的中国商船。

可是也有人作了更大胆的猜想,认为船主可能是南宋末代的杨太后及最后两位皇帝赵昰和赵昺。

据史书记述,早在1275年南宋谢太后率帝显在临安(即现杭州)降元之前,杨淑妃携同其子吉王赵昰和宋度宗另一子信王赵昺,带着全部家财离开临安,可见杨淑妃和二王还保有大部分宫廷用品和珍宝财物的。谢太后与帝显降元后,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杨淑妃及二王经宁波,由舟山登船入海,其所有辎重家财和宫中用品肯定装上辎重船随队出发。从现今“南海I号”已出水的数千件瓷器中,我们看到其中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类超过30种。据专家考证,这些珍瓷多数可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如果不是高级的商贸船,那么只有贵为皇家才可拥有和收藏。

无独有偶,1996年,在新会崖山南宋行朝草市咫尺相连的古井官冲一个土名叫“皇帝碗碟山”的地方,广东省和新会市的文物专家,仅在两个探方内就考古发现了4000多件成排成叠放置的各类古瓷陶器(见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新会市博物馆《广东新会官冲古窑址》)。这些瓷陶器物与“南海I号”出水的部分瓷器一样,有些底部分别刻有疑为人名的文字(见广州日报2007.12.23 A3版)。另外,两地出土(水)的陶瓷种类多同为盘、罐、碗、盏、碟等。两者是否有关联,抑或反证新会沿海地区也可能是“海上丝路”中的一个小港口,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猜想4

“南海Ⅰ号”出水的金银饰品、女性化妆品与南宋杨太后等皇室用品有吻合?

“南海I号”目前出水的众多珠光宝气的金、银饰物和女性化妆器物令人惊讶。首先是金器,这是令人最注目最为气派的物品,其中有长达1.7米、由四股八条金线精编而成、表面饰璎珞纹的鎏金腰带,有粗如拇指、径过碗口、重逾四两、铸有龙纹的鎏金手镯,还有豪气十足的金戒子等黄金饰品。这些首饰足可佐证主人的身份非富则贵,显赫非常。有人猜想“南海I号”的雇主为身材异常高大、腰贯万金的外国人,但也有人质疑,假如如此,为什么“南海I号”至今未发现任何外国贷币和外国其他生活用品。外国商人出海贸易不带本国货币和生活用品是不可能的,所以有学者和爱好者指出,龙纹是皇族至高无尚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就算是富商巨贾或是朝中重臣,大多不敢潛越,在其手镯上饰上龙纹的。从以上金饰反映的信息来看,这些饰物不排除属于南宋末代的杨太后或帝昰、帝昺。

更令人诧异的是,“南海I号”出水还有铜镜、五彩丝绸、胭脂盒、宋代篦梳、朱砂等女性化妆用品。宁夏考古所原副所长、海上丝路研究专家杜玉冰女士指出,在中国沿海,携带女性不利出海的观念自古相传,因此中国民船出海一般不会有女性随同。如果“南海I号”没有女性,为何又有如此多的女性用品?有人推测是外商的女眷,更有人推测,南宋末代海上行朝,不但有杨太后和陪侍的宫女,而且还有大量的文武大臣女性家眷。随船载有如此多的女性用品是毫不出奇的,这一点似乎为“南海I号”可能是南宋末代海上行朝的辎重船增加了猜测的想像。

猜想5

出水铜钱与新会出土古钱吻合?

众所周知,广东新会是宋元崖门海战,最后导致宋朝彻底灭亡、元朝兴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995年12月25日,在新会县城南面振兴路一建筑工地上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古铜钱(见2005年12月28日《新会报》头版和2006年1月3日的《羊城晚报》)。这一考古发现曾哄动一时,这些古铜钱计有49个币种,除宋代绍兴、乾道等纪年铜币外,还与本次南海I号出水的10000多枚铜钱一样,不但同有建炎纪年的铜钱,而且同样有汉代的五铢钱和唐代的开元、乾元通宝等。当时就有学者提出,新会出土古铜钱的地点,700多年前是与崖海相连的银洲湖边,这批铜钱可能是南宋末代王朝撤至新会崖门,溃败时匆忙中坚壁埋藏在离崖门不远处的这一海滩中的。

如果两批铜钱同出一源,那么南海I号的来历真的令人颇费思量了。

以上5种猜测,可能有些牵强,也可能是偶合,特提出供有识之士参考,以对南海I号的研究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