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考古队长:法日曾欲与中国合作打捞(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面对面》专访“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

史上最昂贵的一次沉船打捞

中国水下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十多年水下考古

浩瀚的中国海域隐藏多少文明的印迹

人物介绍

张威 52岁

“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

1986年开始从事水下考古

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部主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解说1: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座被称为“水晶宫”的建筑物是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的栖息地。自从2007年12月22号被整体打捞出水后,“南海一号”沉箱静静地待在这里。没有了媒体的轮番报道,隐藏在水晶宫的“南海一号”沉箱多少显得有些沉寂。但它所引发的争论并没有平息,不包括水晶宫的修建在内,“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费用约1.5亿元人民币,那么“南海一号”究竟值得花这么多钱吗?

主持人:对船的本身现在所有的物品,有一个价值的估计吗?

张威:现在有很多人在估计,不只是一个人在估计,很多种说法,咱们行政官员有行政官员的估计,市场有市场的估计,新闻媒体有新闻媒体的估计,然后都不靠谱,说来说去。

主持人:那您说说?

张威:这数我也说不出来,但是我觉得说是几千万的什么的,多少美元这肯定是夸张,这个不能拿这个经济价值来衡量这个事,没法衡量,

主持人:但是整个的打捞过程,我们这钱花出去了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你捞上来的东西值不值这个钱,能不能这么算?

张威:就是为什么不能这么来衡量,问题就在这里呢,比如说我这东西拿到市场上一定能卖出一个多亿吗?这个谁也不能这么讲,对不对,而且还有一个问题,那么大量的,好几万件的,都是相同的,你知道这个沉船的特点,沉货的特点就是同样的东西,就重复率非常高,这是一个特点吧,

主持人:会不会有那种可能性呢,最后研究的结果可能是大失所望,可能不如我们所预想的那么珍贵。

张威:这个看你这个目的了,如果你是想的一船的宝贝,很多好东西,这是我觉得,如果抱着这个目的,很有可能,但是你要从研究这个海上丝绸之路这种学术的科学的研究出发呢,肯定会得到满意的答案的,会非常有收获的。

解说2:张威与“南海一号”打了20年的交道,他也是中国最早从事水下考古的人。中国的水下考古创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它的创立与一次商业打捞直接相关。1985年,英国人哈彻在中国南海发现一艘清代沉船,一年后,他将从沉船中打捞出的文物交给荷兰嘉士德拍卖行进行公开拍卖。当时,中国的文物专家希望能够买回几件文物,最后却因为资金有限而空手而归,这成为当年文物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也促使中国开始筹建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

1986年,张威被派往荷兰学习水下考古,那时的他还不会潜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一年之后的1987年,当中国的水下考古队伍还在筹建中,“南海一号”古沉船就突然现身了。

主持人:最早是怎么发现的这艘船?

张威:它也是一个商业合作吧,当时这个基本上是这么一个划分,就是因为咱们按文物法,按水下文物法条例,有一个时代的这种年代的限定吧,近现代的一些东西、沉船打捞就归交通部门来管,这样的话广东救捞局,现在改广州打捞局吧,他们就是跟英国的一个公司合作,来找英国的一个东印度公司的一条沉船,大概的坐标他也有,但当时这个船沉没的大致位置就在这个大致的海域他有,他有时候用远程声纳去找,发现可疑东西就用抓斗抓一下,抓上来看看是什么东西,一抓上来有船板,有瓷器碎片给抓上来了,马上就下了潜水员,潜水员都是中国的,是广州救捞局的潜水员,他们下去看,底下就有一些包括金腰带,从泥里边都找出来的,

主持人:本来要找的那个船找着了吗?

张威:本来找的船就没有找到,本来找的英国船,所以那块附近还应该有沉船,咱们当时在船上那些广州打捞局的我们的这些船长,马上制止了,不要再往下做了,这是中国的一个沉船。

主持人:怎么判断,为什么说是?

张威:因为出来的都是一些瓷器,一看都是中国的一些瓷器,那批瓷器当时就送给广东省有那个文物鉴定嘛,专门请的博物馆的,博物馆当时有考古队,专门去现场鉴定过,一看这东西是基本上宋元时期,当时就基本判定这是中国的外销瓷,这样的话这个船就是起码可以装的都是年代上跟他们要找的船也不一样,因为他找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船是十六十七世纪的吧,再一个装载的东西也不是他们的东西,这样的话就是说不属于双方合作范围之内,

解说3:从海底打捞出的瓷器碎片让文物专家非常震惊,这艘水下沉船到底埋藏了多少文物,要不要马上打捞,怎样进行打捞,权衡利弊之后,国家文物局停止了继续打捞的计划。

主持人:那为什么不继续打捞呢?当时?

张威:当时我们水下考古正好1987年是刚刚起步,就是刚刚起步。那时候那个处于一个学习阶段吧,还没有进入一个实质性的开展工作中,00:45:43当时就是问那个广东打捞局能够多少钱能够给它打捞出来,当时是提出有三十万可以打捞出来,那个时候的概念不一样,有三十万,

主持人:那当时三十万的预算是怎么做出来的,准备怎么样打捞,

张威:当时是广州救捞局他们提出来的这个,技术就是按他们一般的常规的打捞沉船的办法,派潜水员下去,把船舱里的东西全拿走就完了,就往网上一拿,这事就全做完了。这也很快,而且就能做完。

主持人:后来怎么改主意了呢?

张威:当时因为它是属于文物嘛,就是不能是归交通部管了,是归国家文物局管,所以国家文物局就是不同意,就是暂时先不要打捞,我们现在不开始搞水下考古了嘛,等到我们就是放一放,先保护起来,我们会了水下考古了,用考古的方法,用考古的意识再去进行对这条船进行水下考古的发掘,不是简单的一种打捞的行为了。

解说4:事实证明,停止打捞是当时保护“南海一号”的最佳方式,古沉船继续沉睡在海底,而中国的水下考古开始加速前进。1989年,国内举办了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培训班,培训班的成员日后成为了中国水下考古的主要力量。这时距离发现“南海一号”已经过去了两年,在这期间内,不少国外的打捞公司都希望与中国合作,共同打捞“南海一号”,但都被拒绝。1989年11月,中国选择和日本合作,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

主持人:为什么跟日本合作呢?

张威:日本它是一个学术团体,它那个所长叫田边昭三,他跟中国是非常多年的非常友好,在考古方面一直在不断的交流合作。而且他也是第一个到中国,我们当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嘛,就是第一个到中国来介绍什么叫水下考古吧,讲方面的基本知识,法国的也来谈过,就是特别想跟中国合作,

主持人:两者有什么区别?日本和法国?

主持人:法国来的是一个商业公司,就是康麦茨(音译)是非常有名的,打捞沉船的,但是它是就是一种纯粹的一种,我要分东西,分物,像跟日本合作这种是完全中国的规定,它就是共同研究,办展览,这都定好了,这么一种合作方式。

主持人:那与日本的合作也失败了。

张威:不是说失败了当时有一个中日合作的学术委员会,包括中日双方都是这些最权威的人士共同组成一个学术委员会,制订的这个调查方案,就是规格非常高,而且也非常重视,但是因为受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个季节,十一月份那时候本来就不适于进行海洋作业,东北季风那时候正好,风浪比较大,这样的话而且潜水都很困难,水下也没有能见度,非常浑,基本上就是漆黑一片,四月份还有稍微点能见度,十一月份那个季节不好,这样的话就是等于在工作中没有找到这个沉船的主体部位,就是船体的主要的舱,主要的堆积埋藏这种没有发现,

主持人:你不是都捞出来金腰带,捞出来那么多(文物)吗?

张威:那是1986年刚发现的时候发现的,就是过了两年以后,又已经表面被一层淤泥已经覆盖了,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你这个定位的问题。当时发现的时候它有一个定位,当时都是那种微波测定那种定位吧,它不是用GPS定位的,当时还没有那么发达的,依照当初的坐标点去定,去找的话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解说5:在极度恶劣的作业条件下,中日双方的水下考古人员都尽了最大努力,却无法为“南海一号”进行准确的定位,也就无法对“南海一号”展开水下考古。与心情急切的水下考古人员不同,“南海一号”似乎更愿意隐身海底,继续它的沉睡。

主持人:这次合作对于我们了解“南海一号”来说有什么进展吗?

张威:还是有帮助的,因为是按照这个水下考古程序吧,这次1989年是属于预备性的调查,就是说在正式工作之前的,大规模发现之前的一种对水域的情况,对于这个整个的海底情况啊,它的水湿环境,这方面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现场整个工作的条件你可以有个了解做一个准备,所以这方面还是达到了一个目的。

主持人:对于船的形状和里边的文物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吗?

张威:没有,1989年的时候就基本上没有找到,因为没有找到船的主体嘛,所以那些痕迹,那些东西也都没有发现。

主持人:日方有没有收获?

张威:日方就是下去以后,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获得了一个草图上来,别的也没有,就是一个发现了一个瓷片吧。

主持人:什么样的瓷片吗?

张威:是一个白瓷片,就拿这瓷片又去回到广东省,到广东省博物馆,因为(1987年)所有的上交的这些文物,就是“南海一号”都放在那了嘛,就跟现场他们那个船去比对一下,而且图是我画的,我还画了一张图什么的,就比对确认,确实也是这条船的。那么就是说呢这次工作基本上我们还是在这个沉船范围遗址进行工作了,就是没有偏离太远,但是遗憾的是就是没有大批发现。

解说6:尽管中日合作对“南海一号”进行的水下考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对于成长中的中国水下考古队员来说,这仍然是一次十分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作为中方水下考古队员之一,张威开始了对“南海一号”的第一次水下考古。

主持人:你的准备很充分吗?

张威:当时也刚学潜水不久,也就是没有,实践经验很少吧但是日方他来的人都是老潜水员,比较有经验,就是都下去了,下去了还可以做。我们一共三个人能下,他们两个人是作为做了一个成对潜水吧,就下去看看,但是我一个人没有伙伴,这种情况就是,只好我一看就当时现场临时决定,用他们那个打捞局那种潜水设备,我以前都没有用过,就是它叫那个KMB,就是戴一个头盔的全面罩,就整个靠那个水面空气了,不是背气瓶的。

主持人:多深呢?水?

张威:当时水是二十七米。

主持人:二十七米对于潜水来说难度大吗?

张威: 水深二十七八米的情况下呢,你在水下作业的时间非常短,这是不可抗拒的一个自然规律,就是人可以你在多少米水深,你停留时间是根据你这个压力,是有限度的,因为十米就一个大气压,在二十多米深的情况下就承受三个多气压这种压力环境下,你不可能停留时间太长,

主持人:能见度呢?

张威:能见度是零啊。当时我们大家的共同感觉就是,水下实在是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就是靠手摸,

主持人:什么情况呢?

张威:当然我就只摸了一个木片嘛,就是把那个木片取上来了,怀疑是一个船的什么碎片啊,然后绘了一个草图,就是根据这个基本上摸的情况吧,上来以后基本画了一个大概的形状,但是很不准确。

解说7:1989年之后,因为环境恶劣、经费不足、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等种种原因,中国对“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没有继续进行,但张威和他的同事们对于水下考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有一天,他们会让“南海一号”科学、安全地重见天日。

沉寂十二年

他期待与“南海一号”的再次相遇

主持人:就是让你放不下,让你不能释怀的原因是什么呢?

张威:还能不能再找到了,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南海一号”高调出水

整体打捞方案能否复制

主持人:将来我们会打更多的沉船,

张威:我觉得以后恐怕再这么打捞也很难,

广袤的海域

中国水下文物又将如何保护

主持人:那是不是意味着还有南海二号,南海三号?

张威:盗掘水下文物的已经很猖獗了,

解说8:随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沉船进入考古人员的视野。对于张威和他的同事们来说,每一次水下考古都是一项充满艰辛的探索之旅。1998年12月,张威带队前往西沙群岛进行水下考古,此前中国水下考古都在近海,这是离岸最远的一次海上考古行动。

纪实段落:出发、海上过新年、水下作业(拍摄时间1999年)

这次远赴西沙群岛的水下考古,标志着中国的水下考古日益成熟,而这也为重新展开“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解说9: 2001年,张威所在的水下考古中心从香港获得一笔赞助,对“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重新启动,而这时距离1989年对“南海一号”的第一次水下考古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

主持人:当你这这一次重返“南海一号”之后,你发现有没有人动过,

张威:上面已经全是这个淤泥,已经完全给它盖上了,可以说没有人动过了。那个海域是个正好是一个捕鱼区,就是每天有大量的拖网的渔船从这里来回过,像那个我们从声纳(仪器)看那个拖网的痕迹特别清楚,它已经上头被鱼网给拖平了。

主持人:十几年怎么保护下来?怎么能保证别人不去冒这个险?

张威:不是那么好,那么容易就给它能够再,这么好的能够打捞走的,这是一方面,而且再往回找,这个也是很难找的。像我们自己重新找,我们是有精确坐标的,就是1989年的坐标,又去返回去找,而且我们把英国的坐标也买回来了,在当年(1987年),在船上工作的一个英国人他定的位,就是等我真正找到这条船的时候,就是进行精确定位的时候跟他原来定的位一比,这个误差非常大。

主持人:收获呢?这一次?

张威:主要是这个收获又定位了,然后而且呢2001年的同年十一月,我又去做了一下,因为心里还是觉得很不踏实,又去重新定位一下,把这个船舱也找到了,这时候才慢慢明白这个船的规模。

主持人:什么时候?

张威:到2002年,肯定这个船的遗址就在这,确定无疑了,那2002年开始就大规模的开始全面的调查发掘。

解说10:2002年3月,张威和其他队员继续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中国的水下考古队员第一次亲手触摸到了“南海一号”。

主持人:当时怎么就决定进入船舱了呢?

张威:一个是在正式发掘之前允许进行局部的试掘,就是中间它打开一部分主要是看里面的取一些文物标本,进一步确定那个船的价值,实际上我们只打开了一小块,四米的探方,两米乘两米的探方,

主持人:你进去困难吗?

张威:不是,它这个概念是这样的,有一些报道确实就是,记者在那主观想象,什么打开一个小窗口了,看到里面什么东西,不是这个概念,不是像那个现代的大沉船,比如说泰坦尼克号以后钻进船里面去,来回可以看那个船舱里面,不是那个概念,它是从上往下,是一个平面的概念,实际上是它是一个船舱的上面是泥,泥掀开了,掀开以后呢,就马上暴露出成摞的瓷器了,

解说11:在“南海一号”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水下考古队员就打捞出上千件精美绝伦的瓷器。

现场采访

张威:景德镇窑,青瓷,这是个婴戏图,里边。

王志:这有图案吗?

张威:有图案呐,你看这个。

王志:很抽象的。

张威:对,它就剔,很熟练的,然后就是这种中国画的写意的意思。

王志:我能拿一下吗?

张威:可以。

王志:很薄啊。

张威:很薄啊。

王志:很轻?

张威:对。

王志:这个底下是什么?

张威:这个是我们编号。

王志:这是编号。

张威:就是编号,对,就是2002年的出水的嘛,2002年南海一号,T2014,第435件。

王志:这还是做的比较精致。

张威:也规整,有好多外销瓷,你可以看,我们的东西多了,有很多是变形的他也掺到里边去了,烧的变形的,就是,就跟那个伪劣产品那也是混到里边连卖,这个船的都是精品,

主持人:但是那么多的文物,那么多大量的瓷器,已经是出水了,会不会对当今的文物市场产生冲击?

张威:如果你要可以卖,那肯定带来很大冲击,马上价钱就得下来了,这是肯定的,现在因为文物市场,听说这个海捞的有一个专用名词,就叫海捞文物,就是海底捞上来的文物,专门有卖这个,还有做假的,做点假的东西上去,假的小贝壳粘上卖,你看着跟海底捞上来的东西,现在有,确实有这个需求,有这个市场,但是因为它不会直接拿出去出售,我老说文物这种价值,对于考古是一种虚拟的金钱,它是实现不了的价值,你不能卖,价值得通过商品流通,商品交换,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但是我们可以说它这个碗应该是什么样什么价,可能是十万,可能是一万,也可能是几千块钱,但是实际上你作为博物馆收藏,考古学家来讲,你是不可能拿去作为商品去出售的,

主持人:对于你们自己来说呢?那么可爱的东西留几件行不行?

张威:那是绝不可能的,这是我们作为考古的一个最基本的职业守则吧,这个公共守则,可能所有考古工地,哪个考古队员的绝对都不能这么干,首先我们就那就是知法犯法了,这个应该就是国家所有了,

主持人:海底也看不见啊,不像大陆,挖掘的话众目睽睽有电视直播。

张威:这个也是众目睽睽啊,每个潜水员他得出水啊,出水的话哪个东西你放在哪里啊,底下比如说有一些文物,有一些东西,你藏起来,我们也是每个人出水有纪录的,你下去干什么任务,上来以后都得脱潜水服,你马上就得着装卸装,那时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方面是有这个制度要求,这个职业也是这种工作守则。

解说12:张威和同事们通过前期探索,发现“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保存良好,沉船中还携带大量的珍贵文物,“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再度引起国家的重视,“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案也随之提上日程。

主持人:整体打捞以前有先例吗?

张威:整体打捞有先例,但是方法它是把里边东西先拿清,就是给它尽量减轻它重量,它也是整体打捞上来的,但是它是把里边的东西先清干净,就是船舱里边的东西先尽量清干。但是它不是说做沉箱,给它包上,它是做的那个支架,这么出来的。

主持人:这个方案一个是耗资大,第二个也很冒险啊,

张威:是,当时就有专家就提出来,一出水,它会,那个水啊肯定会往外流嘛,会失水,这样的话泥就往下塌,变形,那必然会造成挤压,就会有这个问题。

主持人:那在你们的眼里是船里的文物重要呢,还是目前这艘船重要,

张威:还首先保留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料,这一个船文物是同等重要的,说实在的,不是说我船里的东西就是光是船里东西重要了,这个船体本身就不重要了。

解说13:经过长达4年的反复论证,2006年国家正式确定对“南海一号”实施整体打捞方案。

整体打捞三维演示

2007年12月22号,在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漫长打捞后,包裹着“南海一号”的沉箱正式出水。从海底打捞出水后,光照条件、温度、湿度及沉船上附着的微生物等环境因素都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很可能导致船体变黑、腐烂,人们不禁开始担心沉箱中的“南海一号”是否安然无恙?

主持人:你有没有听说过,就是文物可能被损害了或者说,

张威:没有接触这方面的情况,这个还没有听说。

主持人:那么长的时间我们怎么能保证沉箱里面的船所含有的微生物,或者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怎么办?

张威:我觉得您这个说的非常对,微生物这个问题肯定会存在的,在现场工作的时候都有这些经验,包括所有这些“南海一号”出水的文物,当时里面有很多泥嘛,现场你要不冲干净了,你放半天,放一天就臭不可闻,里边的好些微生物就腐烂了嘛,就味道很大了,就是一定得当时赶紧冲洗,就是中山大学已经做这方面的研究了,做水晶宫这方面的海水平衡,

解说14:整体打捞出水后的“南海一号”,此时仍然被包裹在沉箱中,但人们都期待着亲眼看到“南海一号”古沉船的那一刻。

主持人:对于观众来说,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

张威:根据原来大家预期的想法,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要有很大落差,因为大家可能原来想了,包括媒体上一些宣传,从媒体的角度讲,他就觉得这个沉船要出水了,大家以为看到的就是一个沉船出水,实际上现在不可能的,就是要抓紧进行这个出水以后的,后续的保护考古工作,就是等于现在把水下干的事放到陆地来干了,放到博物馆里来干了这样的话你还是要进行正规的考古发掘,这是肯定要做的,但是首要问题是把那沉箱得打开啊,

主持人:什么时候打开呢?

张威:技术上来讲还是不难办到,他可以一点一点切割,就是一圈一圈这么来打开。还得一个论证就这方案能不损坏里边的东西,因为什么,因为你现在贸然地打开,那船肯定会散架,你把泥一拿走,那船肯定要散架,所以你一定得想好,支撑它的的办法,就是保证它,就是原貌。

主持人:怎么能得到保证?

张威:这个南宋的船都是拿钉子,都是用钉子连接到一起的,那种船板都有钉子的,那钉子肯定都锈掉了,这么多年以后,它就是然后它就散了,南海一号,它正好是在那个很坚硬的淤泥里边,在这个泥沙里,所以它就给它坐住了,就等于给它保存住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船体非常重要。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一个时间表啊,什么时候开箱?

张威:我觉得应该没有时间表,因为现在这个方案还要制定嘛,咱们这个文物保护的原则方针是保护第一的,抢救为主,再是合理利用。

解说15:在张威眼里,“南海一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从唐朝开始,运载着丝绸、陶瓷、布匹等货物的古代商船就频繁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南海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这一海域水情复杂,天气多变,因此也成为古代商船沉没的多发之地。

主持人:那我们有没有统计现在到底有多少沉船,掌握情况的?

张威:现在我们自己掌握情况的有那么,上百多处吧,

主持人:那是不是意味着还有“南海二号”,“南海三号”?

张威:南海这么广袤的海域,现在我们已经发现很多沉船的遗址了嘛,水下这个调查是比这个陆地要艰苦得多,困难得多,它这个环境完全不一样,所以说呢,我们现在掌握的不是说很多,那多年来也在积极的在做工作,也掌握了一部分,但是这是不能公开的,那些地理坐标这都不能公开了,

主持人:为什么不能公开?

张威:盗掘水下文物的已经很猖獗了,如果我们公布那个精确的坐标点,那就是成了一张盗宝的,提供了盗宝图了,所以我们一般的,像包括这些遗址对外的精确的坐标点我们都不公布,因为你海上找东西没有别的方法,坐标定位以后,你才能找到,这个不像你那个陆地有个大概的(参照物),我说在哪个山旁边。

解说16:出于对水下文物的保护,张威和同事们对古沉船的位置都守口如瓶,但在广袤的中国海域,谁都不知道沉睡于海底的古沉船到底有多少,谁也无法预测下一艘古沉船将在何处现身,而谋取利益的人正不择手段盗掘水下文物,这让中国的水下考古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

主持人:相对于陆地来说,它盗掘可能更难一些,但是你的保护难度也加大?

张威:茫茫大海俗话都说老说大海捞针,大海捞针挺难的,但是一旦它被他碰上了,发现了呢,那他当然会采取很多手段方法,现在中国的沿海呢,搞这个潜水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现在海洋的养殖业也比较发达,海洋业养殖捕捞,就造成很多渔民他自己本身必须去学潜水,那么他在进行活动的同时,如果他发现了这些文物,现在又有这个市场,关键还有这头呢,有这市场需求,有人买,有一个流通渠道,这样的话就造成了近年以来越来越比较严重,这种特别在福建沿海,我们也是尽量来进行抢救不是说我们主动的去做学术研究,做科学研究去先发现了再去做,现在根本上就顾不上这个事,现在就是被渔民发现了,他肯定进行那个打捞了,然后马上当地政府发现了,就是赶紧去救火一样的,赶紧到现场进行抢救发掘。所以说也造成了一些很大的文物的损失,这已经是有时候确实是无可挽回的。

主持人:那我们经常说海里也没盖盖,你怎么能阻止别人去探宝呢?

张威:刚刚前不久福州市法院是中级法院,就是当地一些盗掘水下文物的,已经给做了刑事判决嘛,这是属于一个从法制层面上,而且我们中国立法在这方面是比较先进的,是专门有一个水下文物保护条例,这是一部国务院颁布的正式的一个法律,

主持人:那我打鱼捞着了归我吗?

张威:可以把它交当地文物部门,国家也会给他一定的奖励,当然你如果说不交,你自己收起来了,

主持人: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

张威:要是从守法的话应该交给国家,是一种动员的方式,大家高兴的都给交上去了,而且国家也给渔民适当的奖励,这是一种形式,还有一个发生严重的哄抢的时候,那就只能采取这种强硬的措施了,当地的边防警察就得出动,就直接从你们手里就得强行的没收了,你必须得上交到国家的。

解说17:“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整体打捞出水经过了20年的时间,中国的水下考古也走过了20年,“南海一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如今中国在世界水下考古界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张威也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领军人物,而随着“南海一号”的高调出水,人们也在关心,今后中国的水下考古是否也将照搬“南海一号”的打捞模式。

主持人:前有来者,后也有来者,将来我们会打更多的沉船?

张威:前有来者,你刚才说的很对,但是我还要补充一个,我觉得以后恐怕再这么打捞也很难,说实在的,那是不可能动辄一个多亿的,件件船都这么打捞,那是不可能的,它不能成为一种工作的模式,只能做一个特例。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