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考古人员淘到或是印度教石刻 被当石臼多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石臼上的莲瓣透露“身世”
 

泉州堪称“宗教宝库”,许多宗教至今还能在泉州找到印记。最近泉州考古工作者刘志成在晋江一家古玩店淘到一个早期石臼。原来的主人不知道,这个石臼很可能就是宋代时期泉州印度教寺庙“番佛寺”的石柱础。

这个石臼高约24厘米,直径约28厘米。用青草石雕刻而成,外观呈八角形。

刘志成认为,这个“石臼”上的花纹是莲瓣状的花纹,是印度教风格的石刻。他说,在泉州市区民权路旧车站附近,曾建有印度教寺院番佛寺。当时从地下发掘出的许多石构件,花纹就和这个石臼类似,至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宗教石刻展馆中的印度教部分,还陈列着类似的石柱础构件。

昨天,记者从泉州市海交馆了解到,馆藏中的确有一件石柱构件,但更完整些。根据史料记载,早在732年前,泰米尔人圣班达·贝鲁玛在泉州建设印度教寺院番佛寺。番佛寺原址在旧车站附近,该寺毁于元末。

新中国成立前,泉州考古工作者在佛寺附近发现了300多方印度教石刻,认为就是番佛寺的构件。包括各种故事石刻、龛状石、神像、神殿台基石、蛇形图案纹石、螺旋状石,以及各种形式的柱头、柱础、门楣、须弥座等。雕刻内容丰富,有湿婆神、毗湿奴形象等。

泉州与印度教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中文名为“真谛”)到泉州弘传佛教,并在九日山造寺、翻译《金刚经》。他可是史料记载中,古代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

唐朝时期,印度教正式传入中国,传入泉州则是在宋代。印度教也被称为“婆罗门教”,唐宋时有多位印度僧人到泉州弘法,比如唐朝的智亮、北宋的罗护那等。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