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新发现5处水下文物遗存

记者10日从省文体厅、省文物局获悉,2013年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文物执法督查工作报告日前出炉,调查发现盗捞文物现象依然存在。

水下文物遗存登录已达90余处

据悉,这项巡查活动历时20余天,对西沙群岛各海域的23处水下文物遗存进行了细致的巡查和勘探。海南省首艘文物执法督查船也首航西沙,展示了我省对西沙文物保护的决心和力度。至此,在西沙群岛海域共调查登录水下文物遗存已达90余处,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的研究添上了重重一笔。

盗捞水下文物现象依然存在

通过此次巡查,发现盗捞文物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和以往相比,大多数水下文物遗存的保护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盗掘、盗捞现象相对减少许多,但是仍有少数遗存遭到了盗捞和破坏,盗捞形式和对象也发生了变化。

盗捞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瓷器等小件文物,连碇石、铁炮这样大体量的文物都有被盗捞的情况。如北礁13号遗物点在2010年调查时曾经发现有3块碇石,当时限于条件仅采集了1块,今年对其复查时发现其余的2块碇石已经不见;玉琢礁1号遗物点在2010年调查时曾发现铁炮4门,今年对其进行核查时发现这4门铁炮全部遭到盗捞,现场仅剩下铁炮的压痕清晰可见。

有关部门计划建文物工作站

据悉,针对盗捞文物的现象,省文物局将会选择一些研究价值高、受到破坏风险相对比较高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工作,如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金银岛1号沉船遗址、石屿2号遗址等,分年度,分批进行抢救性发掘,为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也为国家南海博物馆准备更多的展品。

随着越来越多的水下文物遗存被发现,仅靠文物管理部门巡查执法保护显然是不现实的。除了继续委托海事部门加大巡查力度,力争将巡查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同时省文物局还将采取多种手段,提高监管水平。有关部门已经计划建立文物工作站,对西沙水下文物开展就地巡查保护,同时还计划设立视频监视系统,对盗捞、破坏水下文物遗存的不法行为进行监控和打击。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