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马家塬古墓现西戎“踪影”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间约2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一辆有2000多年历史的随葬车经文物保护工作者“手术”复原。

“车内部是木质结构,外部被泥土包围,车厢、侧板和车轮上贴有金、银、铜箔制成的图案饰片。我们采用技术手段和传统工艺按照1:1的比例复原了这辆战国时期马车的基本轮廓。”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杨小林告诉记者,这些饰片历经2000多年,依然色泽鲜艳。

考古人员还发现,许多出土文物的制作工艺和造型来自西方。多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部族墓地。

考古

2006年,考古人员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的一个山坡上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古代墓地。经过几年考古与发掘,考古人员在这座墓地里发现了60多座墓葬和祭祀坑,40多辆马车遗迹。

近年,考古人员持续对该墓地进行实验室清理和保护修复,解析文物包含的历史信息。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清理30多座墓葬。2010年起,他们对出土文物及现场提取棺木进行实验室保护修复与研究,还原了大多数文物本来面貌。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介绍说,马家塬墓地的墓葬用台阶的高低来区分墓中人的身份和地位,大量竖穴中装饰豪华的随葬车。

“马家塬车辆使用者有一定的等级和级别限制,随葬车辆的多少、装饰材质简繁,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王辉说,马家塬墓地墓主身份显赫,当是王一级的墓地。

特征

据考古学家介绍,张家川所在的甘肃东部一带曾是秦人居住地,秦人建国过程中与西戎战争不断,墓葬出土遗物既有秦文化的因素,又有非常浓郁的当地土著——西戎文化的特点。

考古人员认为该墓地当与西戎有关。

王辉所在的研究所还和英国剑桥大学、北京大学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机构合作,用技术手段科学鉴定墓地骸骨主人的身份、年龄和性别等特征。

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博士生叶惠媛通过相关仪器鉴定了墓主人的“前世”,编号M16墓葬的墓主应是男性。“目前已做完6具骸骨的基本特征鉴定,接着会继续进行族群和骨病理学等研究。”

尽管史书资料有记载,但考古界对西戎的认识有限。马家塬文物的出土逐渐揭开西戎这个先秦少数民族的神秘面纱。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证实西戎活动范围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王辉说。

状态

考古工作者从出土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多种民族文化的交融状态。

“随葬品包含北方草原文化、西方文化、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王辉说。

马家塬墓地里发现的虎形和大角羊形的车饰件含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有些装饰材料,经证实是从现今俄罗斯传播而来;墓葬中的玻璃杯和大量使用金银器的传统来自西方。这说明西戎吸收融合了西方的文化特征。

“宝石镶嵌工艺可能从俄罗斯南部草原传来,甚至与古代两河流域有间接联系。”王辉说。

墓地出土的作物表明,当时西戎还与一些西方和北方游牧民族有关系,小麦、大麦等被西戎引进。

考古学家推测,和后来两汉时期的月氏人、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粟特人一样,这一时期的戎人应当是西方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西方文化东传的主要媒介之一。在战国时期,西戎人除了与外界有物品交换外,交流方面不断扩大。

“对墓地的研究既有助于认识消失千年的西戎的历史,又为研究甘肃东南部地区战国中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资料,也有利于研究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关系。”王辉说。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