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迷宫”还有多少待解之谜 新疆阿敦乔鲁遗址新发掘石器
新疆博州温泉县以西40余公里有一片古代遗迹,名为阿敦乔鲁遗址。阿敦乔鲁蒙语意为“像马群一样的石头”。站在远方的山峦俯瞰,只见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各种碎石星罗棋布,那阵势仿若万马奔腾。
在考古专家眼里,这些石头矩阵也被称作“石头迷宫”,里面有距今约4000年前的古人墓葬,还有古人们祭祀的“石头舞台”……
阿顿乔鲁遗址有墓葬、居址还有岩画等各种遗迹,有着新疆最完整的青铜时期文化历史纪录,它的发现引起全国甚至世界震惊,被评为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是新疆惟一入选的考古项目。
7月中旬,记者跟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来到这里,一支约20余人的考古队伍正在此发掘,“石头迷宫”里掩藏着怎样的秘密?什么样的族群曾在此居住?他们从哪里来然后又到了哪里去?一个个谜底正等待揭晓。
7月16日考古工作者正在阿顿乔鲁遗址测量的居址面积,对居址的表层泥土进行清理。
古人如何搬运巨石
眼前巨大的“石舞台”,让丛德新陷入思索:它们究竟从何而来?
丛德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阿顿乔鲁遗址考古主持专家。尽管对于阿顿乔鲁遗址的正式发掘早从2012年就已拉开帷幕,尽管石头矩阵背依的山峦,他曾走过无数遍,但心中的疑惑一直没有解开。
7月20日,当丛德新再次爬上距墓葬约200米远的“石舞台”,居高临下领阅“像马群一样的石头”时,突然豁然开朗,大胆猜测:这个“石舞台”或许是古人的活动中心。
“石舞台”面朝东北,宽近9米,高约6米,远远看上去像是一只张嘴的青蛙。“这是一块平放立体的石头,在它周围还有一圈稍小的石头,估计是古人举行祭祀的活动中心。”丛德新推测。
在古人眼里,山川万物都有灵性,特别是在阿顿乔鲁遗址这个除了草就是石头的地方,有突出特征的石头更成为古人精神寄托。“有些小山包上的巨石没有根,底下还垫着小石块,明显不是地里长出来的石头,推测应是古人从其它地方挪过来的,作为举行某种祭祀活动的灵石。”丛德新推测,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古人或有灵石崇拜情节。
可是,古人又是怎样将三四吨甚至10来吨重的巨石搬到小山包上的呢?
根据碳-14测定:阿顿乔鲁遗址的“石头迷宫”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属于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4000年前的古人,难道已发明出抬石头的绳索和木杠等工具,将巨石抬上山包?但从考古发掘情况看,没有发现相关线索。
图为在阿顿乔鲁遗址,这样奇特的石头随处可见。于江艳 摄
墓葬少有完整尸骨
据统计,阿顿乔鲁遗址方圆7公里范围内分布着60余座石板墓,30余座石堆墓。其中石板以栅栏形式围合成方形墓葬,也有少数围成喇叭口状,而石堆墓则是圆形,由各种卵石一圈圈堆围而成。
在考古发掘现场记者看到,一个刚揭开盖石板的墓葬里,仅残存一段人骨脊椎,在人骨周围还有一个看似轻轻一碰就会“粉碎”的陶罐,考古人员用刷子小心翼翼地扫去陶罐上的浮土,以便能完整将陶罐取出。
据丛德新介绍,考古近两年发掘的一二十个墓葬中,至今仅发现一两座墓葬内有完整尸骨,其余则是火葬、迁葬和肢解葬等形式。而且同一墓地墓葬形式多样,这在新疆也是极其罕见的。
“去年考古发掘时,一石板墓石棺内曾发现葬有一青年男性,大约30岁左右,骨骼保存完整。随葬品包括金耳环、陶罐及羊骨等。”丛德新说。
而有些墓葬花费十来天打开后,仅残留少许火烧后的碎骨,这让考古专家们很是震惊。“火葬或许是迫不得已,古人放牧过程中客死他乡,只得将其尸体异地火化后带回故土安葬。”丛德新推测。
据悉,目前发掘的墓葬中已发掘出铜小件、陶器、包金铜耳环、铜锤、石人等文物。尽管阿顿乔鲁遗址年代为青铜时期早期,但发掘出土的青铜器物并不多。
目前,阿顿乔鲁遗址是新疆惟一发现有石板墓的地方,更令人惊叹的是,部分石板还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古代人又是用什么工具将巨石切分成板石呢?“推测这些石板是就地取材,在山脚下有很多类似汉堡包的分层岩石,古人可以将小石块或木头塞进这些岩石夹层中,将其胀破分层,然后再将自然分层的石块运来砌建墓葬。”丛德新说。
与石板墓建造风格迥然不同的是石堆墓葬,今年,考古人员开始首次尝试发掘石堆墓。
记者在现场看到:三四位考古人员正在清理一座石堆墓葬表层浮土,这将是阿顿乔鲁试发掘的第一座石堆墓。
“石堆墓夹杂在石板墓地里,一般来说墓葬结构不同,宗教习俗和信仰也应有差别。”丛德新推测,或许古代一拨人迁徙走后,又有另一拨人来这里生活过,另外来的一拨人依照他们的葬礼习俗,修建出另一种结构的石堆墓葬。
图为7月16日记者在阿顿乔鲁遗址看到,一座刚刚揭开石盖板的墓葬里,仅残存有少量人脊椎骨,以及一个看似轻轻一碰就能“粉身碎骨”的陶罐。于江艳 摄
发现的大芸从何而来
事实上,跟阿顿乔鲁遗址墓葬结构相似的遗址,在哈萨克斯坦七河流域也曾发现过,但在国外同时期文化遗址中未曾发现类似居住址。
“阿顿乔鲁遗址居址建筑结构独特,这样的居址结构不仅在相邻的中亚国家没发现过,在新疆其它地方也没有发现。”丛德新说。
据统计,2012年在阿顿乔鲁遗址发现的居址建筑有10余处。在发掘现场记者看到,居址建筑由双排石板砌围而成,居址内有大量卵石,“你仔细看,这背后是什么?”考古清土工人库拉希指着身后刚清理出浮土的一角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卵石铺成的小石路从居址外一直延伸到居址内,这或许是进入居址的小石路。
库拉希是土生土长的温泉人,他说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讲这里有古墓,小时候也曾到这里放牧过牛羊,“古人建房子真会选地方,这里斜靠山坡背风”。
目前,正在发掘的居址由三段相连组成,自下而上依山坡倾斜角度自然延伸到山顶,目测总面积约有1000余平方米。其中中间一段在2012年曾发掘过现已回填,当时探明居址深三四十厘米,为半穴式居址。
今年考古发掘的是山脚下最下面一段。目前在清理表层泥土与杂草,已陆续发现石斧、石杵、碾磨石等石器。其中一个石斧拦腰处明显有手握痕迹,且锋刃锋利。
“石斧可以砍砸分割动物,包括木材等,碾磨石可以碾磨粮食、植物根茎等。”丛德新说。
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对去年发掘出的一个石器表面附着物进行分子结构检测时,检出大芸粉颗粒,而据温泉县文物局主任尚国军介绍,目前阿顿乔鲁这片没有大芸,这些大芸是从哪儿来的?尚不清楚。
经碳-14检测鉴定,阿顿乔鲁遗址曾生活的古人为欧罗巴人种,其特征为高鼻梁深眼睛白皮肤,而在此居住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古人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是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还是流着汗水耕作庄稼?这些碾磨石器除了用来碾磨大芸外,是否还曾碾磨过小麦?目前仍没有答案。
古人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经碳-14测定:阿顿乔鲁遗址整体文化性质清晰,属安德罗诺沃文化。
安德罗诺沃文化即指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因发现于俄罗斯阿钦斯克附近安德罗诺沃村的墓地而命名。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周边国家考古中都有过发现。
最近的新疆考古历史中,在伊犁河流域、阿勒泰也发现过安德罗诺沃文化。其中伊犁河流域的年代为公元前15世纪至13世纪,属于青铜时代晚期。
“虽然博州温泉县是个死角,不通火车,但这里的历史不是死角,阿顿乔鲁遗址所背靠的阿拉套山脉更像是一座桥梁,人群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并没受到雪山阻隔。”丛德新表示,阿顿乔鲁遗址的发现,不仅将欧亚草原青铜时期文化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同时也是对以前博尔塔拉历史认识的颠覆。
此前,博州立碑标注阿顿乔鲁遗址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而此次考古新发现将其历史年代向前再推进1000年以上。“今年5月阿顿乔鲁遗址已从自治区级文物升格为‘国宝’,我们马上要更换新石碑了。”尚国军说。
从地理位置上看,阿顿乔鲁遗址更像是历史的一个“漩涡”,人群流向、时空更迭在这里短暂停留后,或再向东、向西、向南传播。“在阿拉套山北边和哈萨克斯坦七河流域,存在着与阿顿乔鲁遗址文化相似的墓葬,而且在前苏联的米努斯克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性质遗址也在公元前19世纪至17世纪,因此对阿顿乔鲁遗址的发掘必将促进新的思考,可以进一步研究安德罗诺沃文化不同分布范围之间遗址的联系。”丛德新说,这也证明西天山脚下的阿顿乔鲁很早就跟安德罗诺沃文化核心区有密切往来。
那么生活在阿顿乔鲁遗址的古人,在这里留下历史“漩涡”后,他们又迁徙到哪儿去了?难道是流向青铜时期晚期的伊犁河流域?或者越过天山迁徙到哈萨克斯坦?对阿顿乔鲁遗址,中国历史没有记载,世界历史也没有只言片语,4000年前的阿顿乔鲁遗址古人从哪儿来?又到了哪儿去?惟有等待继续考古发掘。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