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叶家山墓葬二期考古发现

据介绍,叶家山墓地经过3个多月的发掘,共揭露出74座墓葬,6座马坑。其中,大型墓2座(墓口长度在5米以上),分别为2011年发现而未清理的M28和新发现的M111。M111墓室长13、宽10米,M28长7。4、宽6。2米。中型墓11座(墓口长度在3~4。9米之间)、小型墓61座(墓口长度在0。5~2。9米之间)。截至7月3日,已清理60多座墓葬,绝大多数都有随葬品,共出土文物约500件(套),其中铜器主要为食器和酒器,器类主要有鼎、簋、甗、斝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罐、豆、壶等。

至目前为止,整个叶家山墓地一、二期共发掘墓葬139座,马坑7座,共146个遗迹单位。此前通过2011年的考古发掘,已经表明叶家山墓地是一处重要的西周早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墓地,本次新发现的M111是西周早期最大的古墓,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专家介绍,本次发掘工作,着重对过去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对墓地布局和排列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整个墓地揭露后,其排列规律更为清楚,从格局上,整个墓地中,M28和M111两座并列的大墓应是本墓地中的主墓。

对一些重要迹象的判定有确切的依据,比如棺椁外二层台上的界面形成不是加工所致,而是下葬时在椁盖上所铺竹席后的腐蚀痕,为研究西周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获得一批西周早期的器类,包括铜器、陶器、漆木器和竹器,特别是不同纹饰漆木器的发现,对西周早期漆木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还发现了彩绘铜器。

专家称,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有关新发现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陆续公布。

发现

彩绘青铜器最耀眼

与M111号墓紧挨着的是编号M28的另外一座墓葬,昨日,该墓葬二层台大量精美随葬品一一揭晓,包括漆木器、戟、青铜器等兵器和生活器具等,这批遗物将还原3000年前的曾国贵族繁荣面貌。

“此次发掘中,彩绘青铜器是另外一个重大发现。”考古工作人员介绍,早在2011年,叶家山古墓一期,共出土青铜器多达325件,其器类主要有圆鼎、方鼎、簋(guǐ)、鬲(gé)、甗(yǎn)、觚(gū)、觯(zhì)、斝(jiǎ)、爵、卣(yǒu)、觥(gōng )、弓形器等。但之前从没有发现过彩绘青铜器,这批青铜器将成为研究湖北汉水流域西周文化的重要标准性器物群。

昨日下午,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彩绘青铜器、漆木器被发掘出来后,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考古人员用黑色塑料膜包裹了起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这些礼器文物有一个“缓口气”的机会。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文物在地下深埋千年,如今突然被发掘出来,对外部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就和人一样,突然地环境转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此外,记者在考古现场注意到,考古人员对M28号墓的发掘特别仔细,采用的工具都是以软毛刷和竹签为主,每次先用竹签挑下来指甲盖大小的泥土,用毛刷细细梳理,生怕错漏任何细小发现,所以这些出土的青铜器,千年之后色泽依旧纯正。

“青铜器上的文字是对当时历史最真实的记录。”考古人员介绍,此次发现的青铜器中大多有铭文,这些铭文不仅丰富了古文字学的字库,同时,对于排定墓地的世系及与其他方国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成年公马坑首现南方地区

昨日,尽管天气炎热,但考古工作人员仍然挥汗如雨,在现场发掘。编号为M108的一个马坑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本次考古发掘10批3000年前马的骸骨,为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马坑。

“这个马坑是这次发掘的7个马坑中的,马匹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考古研究员罗运兵介绍,据判断,马坑内均为成年公马,最大14岁,最小5岁。这个马坑的随葬布置跟中原是一模一样的,可以推测这些马匹的品种应来自于中原地区。

罗运兵分析,马更适合生活在干燥的北方地区,湖北地区气候比较湿润,西周时马是奢侈品,曾国出现这么大的马坑,可见这个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都非常雄厚,也显示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交流之广泛。

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年

“4个编钟,1个镈钟,此次发现的编钟群,比曾侯乙编钟早500年左右。”昨日,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总领队黄凤春激动地说,西周编钟规模不会有曾侯乙规模庞大,但从等级来看,是非常高。需要经过科学整理,铭文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答案。

昨日,M111号墓葬挖掘出编钟,该墓葬开口长13米,宽10米,并带有一个5。2米长墓道。就墓地规模而言,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的西周墓。“这个墓是一个改写教科书的考古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凤春说。

1978年,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次发现的编钟,或将改变中国音乐史,甚至是世界音乐史。”考古人员说,这套编钟将会带着什么样的历史信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